春季氣溫逐漸回升,是養殖家禽的大好季節。在家禽養殖過程中,育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養殖成敗的關鍵。不同的家禽品種育雛技術有所差異,現將雞、鴨、鵝育雛的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供養禽戶參考。
一、雞
⑴溫度:雛雞出殼后,前3天舍溫保持33-35℃,1周齡時舍溫保持30-32℃,以后每周遞減2-3℃,直至舍溫降至21℃為止,并保持到育雛結束。溫度適宜時,雛雞活潑好動,羽毛光滑清潔;溫度過低時,雛雞不愛活動,羽毛松亂,身體發抖,聚在熱源下,不時發出尖叫聲;溫度過高時,雛雞遠離熱源,精神不振,張口呼吸,飲水增加,嚴重時出現脫水現象。
⑵濕度:雛雞10日齡內,育雛室內的濕度保持60-65%,10日齡后,隨著雞的采食量、飲水量、呼吸量等逐漸增加,很容易造成室內潮濕,每天要勤換墊料,將濕度控制在55-60%。
⑶通風:育雛室內通風不良,會造成室內氨氣含量超標,容易引發雛雞呼吸道疾病。因此要加強育雛室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通風之前,先提高室內溫度1-2℃。
⑷光照:雛雞3日齡前,保持全天光照;4-14日齡,每天光照16-19小時;15日齡后于夜間補充光照2小時,直至育雛結束。育雛第一周每5平方米用一盞40瓦燈泡懸掛在離地面2米高處,第二周換用25瓦的燈泡即可。
⑸防病:根據當地春季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合理制訂免疫程序,做好預防接種工作。
二、鴨
⑴保溫:鴨育雛的適宜溫度為:1-3日齡30℃,4-7日齡25℃,2-3周齡20-25℃,3周齡后常溫飼養即可。切忌給溫忽高忽低。
⑵飲水開食:雛鴨出殼24小時內,應先給水再開食,并在第一次飲水中加入適量維生素C和葡萄糖,以利于清理腸胃,促使胎糞排出。雛鴨飲水后即有吃食的表現,開始時可先用半生半熟的米飯,撒在清潔的墊布上,讓鴨自由采食,每次喂七八成飽,每天喂6-8次;1周齡以后,每天喂4-6次;3周齡后,每天喂3-5次,飼料中可適當加些切碎的魚蝦、蚯蚓、泥鰍等動物性飼料,也可熬成湯糊混入飼料中喂給。
⑶適宜密度:飼養密度與育雛室內空氣衛生狀況和鴨群健康密切相關,要適時分群,嚴防扎堆。雛鴨每平方米適宜飼養量為:1周齡內25-30只,2周齡15-20只,3周齡以上5-7只。飼養量大的鴨場,可按鴨的大小、強弱、日齡等不同分為若干小群,每群以200-300只為宜,1周以后再調整1次。
⑷補充光照:雛鴨3日齡內保持全天光照,以后每周減少2-3小時。4周齡后采用自然光照飼養即可。
⑸下水放牧:地面平養雛鴨,5日齡開始就要調教下水。開始5天,可以在室外鋪一張塑料薄膜,四周墊高,中間倒上清水,水深2厘米左右(水溫不宜太低),把鴨放進去。開始時每天1-2次,每次約5分鐘。以后增加到每天3-4次,每次5-1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5天后就可讓鴨自由下水活動,并在鴨舍附近放牧,開始時每天放牧20-30分鐘,以后慢慢延長,但不要超過兩個小時,放牧次數以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為宜。
⑹防疫:雛鴨1周齡后可進行鴨瘟、禽出敗疫苗預防接種,10-20日齡時注射鴨病毒性肝炎血清1次,60日齡時再用鴨瘟疫苗免疫1次。
三、鵝
⑴選好雛鵝:健壯雛鵝運動活潑,眼大有神,反應靈敏,卵黃吸收良好,毛干后能站穩,叫聲有力,用手握住頸部提起時,雙腳迅速收縮。對大腹、歪頭等弱雛要淘汰。
⑵適宜溫度:育雛鵝適宜溫度:1-5日齡為25-28℃,6-10日齡為23-26℃,11-20日齡為20-24℃,21日齡以后為17-20℃。
⑶精心飼喂:定時定量飼喂,宜采用少喂勤添八成飽的喂法。雛鵝在出殼24小時內,要先喂水后開食,喂浸泡過的碎米和絲狀青菜。開食后頭兩天每天喂4-5次,4-10日齡每天飼喂次數增至5-7次,日糧精飼料占35%,青菜占65%。11-20日齡時,以青飼料為主。21日齡后,改喂谷物類飼料,每天喂4-5次。
⑷分群育雛:每批雛鵝都有大、中、小或強弱之分,因此,必須合理分群,達到全群生長均勻、發育整齊的目的。育雛以小群為宜,每群50-80只,做到白天、黑夜逐群檢查,每天用手撥動雛鵝4-5次,防止雛鵝堆疊造成上面冷、中間熱、下面壓。
⑸適時放牧:雛鵝7日齡后,選擇在晴朗無風天氣,在清潔的淺水塘內進行放水,開始時間要短,路要近。
⑹防病:雛鵝圈舍要常清掃,墊草要勤換勤曬,料槽每周用堿水刷1次,育雛階段重點防治鵝流感和小鵝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