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球蟲病是現代集約化養雞業中最為常見、多發和危害極大的腸道寄生蟲原蟲病,其防治困難,發病率為50%~70%,死亡率嚴重時高達80%,給養雞業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
長時間、低濃度、單一的使用某一種抗球蟲藥,球蟲對該藥易產生耐藥性,使藥物防治效果下降。因此,要通過適當的用藥方法延緩耐藥性的產生,增加藥物的使用壽命。目前生產中應用的抗球蟲藥有20多種,大致分為二類:第一類為離子載體抗生素,如真能霉菌,馬杜霉菌,鹽霉素等。第二類為化學合成藥物,如氯苯胍、地克珠利,另外,中藥抗球蟲劑也有,如常山酮。但抗球藥存在很大的缺陷,球蟲對球蟲藥容易產生耐藥性,加之藥物殘留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筆者建議:治療該病用藥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早期連續用藥從雛雞10~15日齡起.飼料中連續不斷添加一定量的某種球蟲藥,可以抑制球蟲卵囊的形成。
漸減用藥5~6周齡前,全量添加抗球蟲藥,以后每階段逐漸減少25%藥量,到12~14周齡完全停藥,使攝入的孢子化卵囊難以完成其生活史,使雞反復輕度感染從而產生免疫力,減藥時要仔細觀察雞群狀況,以確定減藥是否正確。減藥期長短視藥效而定,藥效越長則減藥期越長,但此法減藥期若用藥不足容易導致耐藥蟲株產生,適用于后備種雞。
輪換用藥季節性地或定期性改換另一化學結構不同或作用峰期不同的抗球蟲藥,以避免耐藥蟲株的產生,及時將藥效已下降的抗球蟲藥替換下來。
聯合用藥在同一飼養期內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有協同作用的抗球蟲藥以增強藥效,延緩抗藥蟲株的產生。球蟲無性繁殖分為第一代裂殖生殖和第二代裂殖生殖兩期,第一代是球蟲感染后的第1~2天,第二代是球蟲感染后的第3~4天。抗球蟲藥發生作用的主要階段是該抗球蟲藥物作用的峰期。作用于第一代裂殖生殖的抗球蟲藥,其作用峰期較早,對球蟲起預防作用,但因為是作用于球蟲發育生活史的早期階段,所以不利于動物抗球蟲免疫力的形成,如氨丙林、莫能霉素、拉沙洛霉素。作用于第二代裂殖生殖的抗球蟲藥,其作用峰期較晚,是球蟲病發生階段,用于治療球蟲病效果較好,如磺胺類藥物、三字球蟲粉等,因此,生產實踐中采用作用球蟲不同發育階段的藥物連用,增加抗球蟲藥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