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弧菌性肝炎本病是由一種彎曲桿菌引起的雞的傳染病,常見于大齡青年雞和產蛋雞,今年雛雞也有發生。特征是發病率高(10%)、死亡率低(1%~3%),用藥可好轉,停藥有死亡,發病呈慢性經過陸續散發,發病雞群產蛋下降或遲遲沒有高峰,軟蛋可占20%~30%,病雞雞冠萎縮蒼白干燥,貧血消瘦,蛋雛雞、肉仔雞則表現為發育遲緩。病理變化是輕微病例僅見肝腫色淡,重癥則表現為肝實質內散發黃色星狀壞死灶或菜花狀壞死區,質脆易碎,由于紅細胞聚集而引起泡沫狀病變形成肝被膜下的出血區、血腫、血凝塊及血清浸出膠凍樣層,有的破裂導致大量出血,流入腹腔導致死亡(河南叫血水病)。慢性病例可致肝硬化、萎縮、脾腫大、腹水等。肝臟的典型病變并不多見約占10%,多數是多樣性病變。
防治:衛生消毒無苗可防,用藥方面以前些年的經驗看是痢特靈、四環素類,現在多用金霉素、強力霉素、紅霉素、慶大、卡那、磺胺、呋喃等,也有用環丙沙星、蒽諾沙星的。五天一個療程,由于常復發無論用何藥都需堅持兩個療程。
二、包涵體肝炎是雞腺病毒引發的急性傳染病,又名出血性貧血綜合癥,肉雞多發,一般在3~7周齡,較集中地在5周齡前后,患過法氏囊的雞更易發,種雞患病的可致種蛋孵化率降低,幼雛死亡率高,臨床表現為全群雞不表現癥狀,但持續出現個別病雞,有的無癥狀突然死亡,有的表現萎靡、逆毛、腹瀉等一般病態,偶見貧血黃疸,如果伴發大腸桿菌、葡萄球菌、新城疫等則死亡率較高。剖檢可見肝腫大、色淡、質脆,有的脂肪變性發黃柔軟有油膩感。肝細胞內核形成包涵體。
防治:衛生消毒無苗可防,可用利肝見影和一些抗病毒的中藥。
三、盲腸肝炎又名組織滴蟲病,黑頭病。雛雞易感,成雞隱感,夏季多發,以4~6周齡最易發,癥狀主要是便血、貧血,及時治療的死亡率不高但病后數周內生長緩慢,病變特征是盲腸發炎,形成一側腫大堅實的腸芯,橫斷面呈同心圓狀,中心是黑紅色的凝血塊兒,腸壁薄透,肝臟的病變獨特有許多近似圓形的潰瘍灶黃綠色,狀似小紐扣,稍凹陷邊緣稍隆起,有的連成一片。
防治:衛生消毒無苗可防,用藥以甲硝唑、痢特靈為主,輔助治療用維生素K3、維生素A,因本病的病原是寄生于異刺線蟲卵內的盲腸肝炎單胞蟲,因此在病雞轉向康復時要用左旋咪唑驅除異刺線蟲。
四、脂肪肝綜合征多發生于成年產蛋雞和飼喂高能量飼料的肉雞,表現為腹部脂肪大量沉積,肝肥大油膩質脆易碎呈黃褐色,有的呈糊化趨向,有的有凝血塊兒或破裂出血,剪刀切面有脂肪滴附著,腹水中有露珠樣油滴。日糧中缺少膽堿麩皮、高能玉米偏多,體重超標20%以上,運動不足是誘發主因。
防治:補充維生素B,采用間歇光照有助于肉仔雞多活動可緩解本病的發生
五、藥源性肝腫大多發生于長期超劑量服用某些藥物的患病雞。外觀表現為本來如刀刃樣的肝邊緣變厚鈍了,肝臟腫脹至飽滿欲裂狀,質脆易碎,切面呈水腫血腫狀,表面呈糜爛樣潰瘍區,有的瘀血。此時肝的功能基本喪失,這時用藥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會加重病情延誤治療。
另外,引發肝臟病變的疾病還有如患有馬立克氏病時,肝明顯腫大質脆顏色變淡深淺不均,表面粗糙呈灰黃白色顆粒狀,切面可見腫瘤結節。患淋巴細胞白血病時,肝臟腫大幾倍即大肝病,顏色灰白,質地變脆,內有腫瘤形成。患禽霍亂時,肝臟腫大呈棕紅色或棕黃色,質地變脆,表面有針尖大小的灰白色壞死點,有時還有點狀出血,有時是一葉腫大。雛雞患白痢時,肝臟土黃色,腫大,有磚紅色出血條紋,表面有針尖大小的灰黃色壞死點;青年雞或蛋雞患白痢時,則是肝腫大,有的破裂出血形成腹腔血水。患有雞傷寒時,肝臟先稍腫大,充血,隨后顯著腫大呈古銅色(暗黃綠色),表面有針尖大小的黃白色壞死點;患有雞副傷寒時,肝臟腫大,表面有出血條紋和灰白色壞死點,顏色棕黃或稍帶綠色,質地變脆,表面有瘀血。黃曲霉毒素中毒時,肝腫大,顏色蒼白,有出血斑點,質地變硬,表面有針尖大小的白色壞死結節;磺胺藥物中毒時,肝腫大,有出血點呈紫紅或黃褐色;泛酸缺乏時,肝腫大,呈暗黃色;其他中毒癥常表現為肝臟腫大,質地變脆,出血或瘀血。患大腸桿菌病時,主要是肝周炎,表現為瘀血、腫大,呈暗紫色,表面覆蓋一層灰白灰黃色的纖維素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