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情況
因氣溫驟降,雞舍封閉較嚴,糞便未及時清理,使舍內空氣污濁,平養雞籠內飼養密度較大,每平方米達25只左右,雞只大小不均,有些雞從擁擠的籠中飛出,在地上亂跑。觀察雞群,其皮膚型雞痘占60%左右,拉紅色血便的占10%左右,病雞精神不振,有的眼瞼有灰白結節、流淚,嘴角、雞冠、腿爪等部已形成黑褐色的贅生物,有個別雞伸脖張口呼吸;有的羽毛蓬松、翅膀下垂、消瘦、昏睡、間歇性拉血便或紅褐色血凝塊,重病雞衰竭死亡。問診病史得知該批雞沒有接種過雞痘疫苗,夜晚舍內蚊子較多,叮咬雞只。就診前該養戶曾用青霉素飲水3天,未見好轉,消瘦病弱雞仍有增多,每天死亡雞在10只以上。
2.剖檢變化
剖檢病死雞6只,頭部及腿爪處有痘的占5只,其中1只喉部有黃白干酪樣物堵塞,剝離堵塞物,下為紅色潰爛面,且氣管充血發紅,1只喉部有白色凸起的痘狀物;1只單側眼腫,結膜發炎,眶下竇有炎性滲出液滲出、蓄積,其中2只病雞剖檢可見兩根盲腸腫脹2~3倍,腸壁變厚,粘膜糜爛、出血,腸內充滿暗紅血液與凝血塊混合,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小腸及其他臟器無明顯變化。
3.初步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雞群臨床癥狀及剖檢病理變化,初步診斷為混合型雞痘與球蟲病合并感染。
4.實驗室檢查
(1)取肝臟病料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經37℃培養24小時,未發現致病菌生長。
(2)取盲腸內容物及黏膜刮下物、患雞糞便,滴上生理鹽水混勻壓片鏡檢,發現有大量卵圓形球蟲卵囊。
(3)采集皮膚痘痂病料,研碎用生理鹽水稀釋5倍后,劃破皮膚接種于5日齡沒有接種雞痘疫苗,也沒有自然感染雞痘的雛雞,5天后接種部出現典型痘腫。
5.綜合治療情況
(1)根據初診,采取綜合性措施。首先加強飼養管理,減小密度,大小雞分群飼養,杜絕雞在地面亂飛、亂跑現象,并及時清理糞便、隔離病雞、加強通風與消毒。
(2)飲水中加入病毒唑與復方地克珠利配合電解質多維交替飲水,治療4天后,用板藍根熬汁飲水4天。
(3)飼料中加入中草藥雞痘散,磺胺類抗球蟲藥以及維生素 C、K,4天后換用克球粉加倍量,繼續使用4天。
(4)皮膚型雞痘患雞,涂以碘酊,白喉型患雞在后期為防止氣管堵塞窒息死亡,用攝子將喉部干酪樣物予以去除并燒掉,同時肌肉注射病毒唑及青霉素,1天1次,連用3天。
(5)驅趕、殺滅蚊蠅。晚上在舍內點燃蚊香,在舍外噴灑滅蚊蠅藥。
用藥4天后死亡明顯減少,病弱雞逐步康復。
6.病因分析
(1)我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陰天多雨,有利于球蟲在外界的生存與發育。該養殖戶管理粗放、舍內通風不良、高密度飼養,造成雞的應激反應,導致抗病力下降,增加了雞群的易感性。多雨潮濕的氣候,較差的飼養環境條件,造成溫度(20~25℃)、濕度(70%~80%)適宜球蟲發育成孢子化卵囊使雞群受感染。
(2)該批雞沒有接種過雞痘疫苗,自身無抵抗力,發病雞又不及時隔離,該雞舍周圍雜草叢生,蚊蟲在潮濕環境下繁育較多,叮咬雞只,造成雞痘迅速傳播。
(3)病初未及時診治,待發現血便才用藥,為時已晚,并且用藥單一,致使病情加重、療程加長。
7.建議
(1)本次治療采用加強飼養管理與中西藥結合的綜合性措施,選用適當的藥物和科學的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2)定時通風,盡量保持舍內干燥,不讓蟲卵有發育的條件,切斷其生活史環節,可降低球蟲發病率;減小飼養密度,優化飼養條件,可減輕雞群的應激。
(3)病死雞及其剝離物要深埋或焚燒,以防散毒;糞便要一天一清除,并堆積發酵,利用發酵產生的熱和氨氣殺死卵囊;病雞及時隔離,舍內外及用具嚴格消毒,凈化環境,減輕污染。
(4)陰雨潮濕季節,飼養條件差時,應及早應用藥物預防球蟲病。因長期連續使用某一抗球蟲藥極易產生抗藥性,而失去其對球蟲的敏感性,所以治療時要選幾種抗球蟲藥輪換使用,有效殺死大部分球蟲,減少卵囊排出。
(5)飼料中加入維生素K以減少出血,同時輔以魚肝油,有利于組織和黏膜的再生,促進食欲,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6)對個別雞痘重病雞采取單獨治療,加強護理,局部用藥,肌肉注射抗生素藥物,防止繼發感染,降低死亡率。秋季應注意消滅蚊蠅,對預防雞痘也有重要作用。
(7)適時進行接種雞痘疫苗是預防雞痘的可靠辦法。刺種一周后,查看接種部位是否有痘腫、結痂,若抽檢雞80%以上有反應,則表示刺種成功,否則,應考慮重新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