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乳牛階段飼養理論和實踐,劃分這一階段對增進臨產前母牛、胎犢、分娩后母牛以及斷奶犢牛的健康極為重要。實踐證明,圍產期母牛比泌乳中、后期母牛發病率均高。據統計,成母牛死亡有70-80%發生在這一時期。所以,這個階段的飼養管理應以保健為中心,乳牛產后2-8周也可稱為產后康復期。圍產期醫學已發展成一門新興學科,乳牛科學應加以借鑒。
(1)臨產前母牛的飼養管理
臨產前母牛生殖器官最易感染病菌。為減少病菌感染,母牛產前7-14天應轉入產房。產房必須事先用2%火堿水噴灑消毒,然后鋪上清潔干燥的墊草,并建立常規的消毒制度。臨產前母牛進產房前必須填寫入產房通知單,并進行衛生處理,母牛后軀和外陰部用2-3%來蘇爾溶液洗刷,然后用毛巾擦干。
產房工作人員進出產房要穿清潔的外衣,用消毒液洗手。產房入口處設消毒池,進行鞋底消毒。產房晝夜應有人值班。發現母牛有臨產征狀——表現腹痛,不安,頻頻起臥,即用0.1%高錳酸鉀液擦洗生殖道外部。產房要經常備有消毒藥品、毛巾和接產用器具等。
臨產前母牛飼養應采取以優質干草為主,逐漸增加精料的方法,對體弱臨產牛可適當增加喂量,對過肥臨產牛可適當減少喂量。臨產前7天的母牛,可酌情多喂些精料,其喂量也應逐漸增加,最大喂量不宜超過母牛體重的1%。這有助于母牛適應產后大量擠乳和采食的變化。但對產前乳房嚴重水腫的母牛,則不宜多喂精料。臨產前15天以內的母牛,除減喂食鹽外,還應飼喂低鈣日糧,其鈣含量減至平時喂量的l/2-1/3,或鈣在日糧干物質中的比例降至0.2%,臨產前2-8天內,精料中可適當增加麩皮含量,以防止母牛發生便秘。
(2)母牛分娩期護理
舒適的分娩環境和正確的接生技術對母牛護理和犢牛健康極為重要。母牛分娩必須保持安靜,并盡量使其自然分娩。一般從陣痛開始約需1-4小時,犢牛即可順利產出。如發現異常,應請獸醫助產。母牛分娩應使其左側躺臥,以免胎兒受瘤胃壓迫產出困難,母牛分娩后應盡早驅使其站起。母牛分娩后體力消耗很大,應使其安靜休息,并飲喂溫熱麩皮鹽鈣湯10-20千克(麩皮500克,食鹽50克,碳酸鈣50克),以利母牛恢復體力和胎衣排出。
母牛分娩過程中,衛生狀況與產后生殖道感染的發生關系極大。母牛分娩后必須把它的兩肋、乳房、腹部、后軀和尾部等污臟部分,用溫水洗凈, 用凈的干草,全部擦干,并把沾污的墊草和糞便清除出去,地面消毒后鋪以厚的干墊草,母牛產后,一般1-8小時內胎衣排出。排出后,要及時消除并用來蘇兒水清洗外陰部,以防感染。
為了使母牛惡露排凈和產后子宮早日恢復, 還應喂飲熱益母草紅糖水(益母草粉250克, 加水1500克,煎成水劑后,加紅糖1千克和水8千克,飲時溫度40-50℃)每天一次,連服2-3次。犢牛產后一般30-60分鐘即可站起,并尋找乳頭哺乳,所以這時母牛應開始擠乳。擠乳前擠乳員要用溫水和肥皂洗手,另用一桶溫水洗凈乳房。用新擠出的初乳哺喂犢牛。母牛產后頭幾次擠乳,不可擠的過凈,一般擠出量為估計量的三分之一。
母牛在分娩過程中是否發生難產、助產的情況、胎衣排出的時間、惡露排出情況以及分娩母牛的體況等,均應詳細進行記錄。
(3)母牛產后15天內的飼養管理
為減輕產后母牛乳腺機能的活動并照顧母牛產后消化機能較弱特點,母牛產后2天內應以優質干草為主,同時補喂易消化的精料,如玉米、麩皮,并適當增加鈣在日糧中的水平(由產前占日糧干物質的0.2%增加到0.6%)和食鹽的含量。對產后3-4天的乳牛,如母牛食欲良好、健康、糞便正常、乳房水腫消失,則可隨其產乳量的增加,逐漸增加精料和青貯喂量。實踐證明,每天精料增加量以0.5-1千克為宜。
產后一周內的乳牛,不宜飲用冷水,以免引起胃腸炎,所以應堅持飲溫水,水溫37-38度,一周后可降至常溫。為了促進食欲,盡量多飲水,但對乳房水腫嚴重的乳牛,飲水量應適當減少。乳牛產后,產乳機能迅速增加,代謝旺盛,因此常發生代謝紊亂而患酮病和其他代謝疾病。這期間要嚴禁過早催乳,以免引起體況的迅速下降而導致代謝失調。對產后15天或更長一些時間內,飼養的重點應當以盡快促使母牛恢復健康為原則。擠乳過程中,一定要遵守擠乳操作規程,保持乳房衛生,以免誘發細菌感染而患乳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