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是炭疽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本病以敗血癥變化、脾臟顯著增大、皮下和漿膜下有出血性膠樣浸潤、血液凝固不良為特征。
病原
炭疽桿菌,呈革蘭氏陽性,為兼性需氧菌,有莢膜,無鞭毛。病畜體內的菌體不形成芽孢,一旦暴露空氣中,在12~42℃條件下,可形成芽孢。
流行病學
病畜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草食動物最容易感染,包括羊、牛、驢等,豬感受性較低,犬、貓最低,家畜一般不感染。人也易感。本病在夏季雨水多、洪水泛濫、吸血昆蟲多易發生傳播。本病主要經采食污染的草料和水而感染,其次是通過吸血昆蟲叮咬皮膚感染,也可通過呼吸道感染。
癥狀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1~5天。 最急性型突然昏迷、倒臥,呼吸困難,可視黏膜發紺,全身顫栗,臨死前天然孔出血。病程數分鐘至數小時。 急性型最常見,體溫上升到42℃,少食,在放牧和使役中突然死亡。有的精神不振,反芻停止,顫栗,呼吸困難,黏膜呈藍紫色或小點出血。先便秘,后腹瀉帶血,有時腹痛,尿暗紅,有時混有血液。瀕死期體溫下降,氣喘,天然孔出血,痙攣,一般1~2天死亡。
亞急性型病情較慢,在喉部、頸部、胸前、腹下、肩胛或乳房等部皮膚、直腸或口腔黏膜等處發生局限性炎性水腫。初期硬有熱痛,后變冷而無痛,中央部可發生壞死,有時可形成潰瘍稱炭疽癰,可經數周痊愈,有時可轉為急性。病程數日至一周以上。
病變
急性炭疽病為敗血癥病變。炭疽尸體腹脹明顯,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黏膜發紺,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樣。全身多發性出血,皮下、肌間、漿膜下膠樣水腫。脾腫大2~5倍,脾髓軟化如糊狀,切面呈磚紅色,出血。腸道出血,有的在局部形成癰。
防治措施
在經常或近2~3年內曾發生炭疽地區的易感動物,每年應作預防接種。常用疫苗有無毒炭疽芽孢苗及炭疽第二號芽孢苗。這兩種疫苗接種后14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1年。
撲滅措施:發生該病時,應立即上報疫情,劃疫區,封鎖發病場所,實施一系列防疫措施。病畜隔離治療,可疑者用藥物防治,制定健康群應緊急免疫接種。
1、血清療法:抗炭疽血清是治療病畜的特效制劑,病初應用有良效。皮下或靜脈注射,必要時于12小時后再注射1次。
2、藥物療法:可選用青霉素、土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磺胺類藥以磺胺嘧啶較好。
3、消毒:全場應徹底消毒,病畜躺過的地面,應把表土除去15~20厘米,取下的土應與20%漂白粉溶液混合后再行深埋。污染的飼料、墊料、糞便應焚燒。畜舍用20%漂白粉溶液或10%燒堿水噴灑3次,每次間隔1小時。尸體應焚燒或深埋處理。
4、封鎖:禁止動物出入疫區和輸出畜產品及草料,禁止食用病畜乳、肉。在最后一頭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時解除封鎖,解除前再進行一次終末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