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養殖顧問和獸醫專家會建議豬場用本場繁殖的后代來更新種豬群,他們實際上對這樣做的后果沒有充分了解。就連育種公司有時也會建議客戶自繁種豬,以便促成自己的交易。
不可否認,自繁種豬是一條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而且,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有效解決種豬更新的問題。我的目的是想為讀者指出這種做法的潛在缺陷,而讀者可能對這些缺陷并不了解。
自繁種母豬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不必再轉進生豬,提高了生物安全
對自繁青年母豬的生產性能更容易把握
然而,這種做法存在缺陷,這種缺陷一方面存在于自繁青年母豬的生產過程本身,另一方面存在于自繁種豬的整個生產系統當中。
育種公司的配種程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種程序能保證雜交優勢最大限度地在商品豬身上表現出來,而這種雜交優勢所達到的效果如果通過對特定性狀進行選育來達到,可能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實現。
第一代F1雜交母豬所產的下一代母豬的雜交優勢會喪失50%。再下一代母豬的后代還會進一步喪失33%的雜交優勢。聽起來可能沒什么大不了的,但考慮到 100%的雜交優勢相當于每窩增加1.3頭斷奶仔豬(見表 1),損失50%雜交優勢就相當于母豬生命期的6胎當中少產3.9頭斷奶仔豬,對于一個100頭基礎母豬的豬場來說,就是390頭仔豬。
上面的推算還是以公豬選種正確無誤的假定為前提。這要求豬場要保存完整的記錄,才能區分父母代的母豬是長白還是大白的后代。如果公豬或精液的選擇過程出現失誤,后代母豬的雜交優勢還會進一步降低25%(1.95頭斷奶仔豬/生命期)。
當豬場資金不足的時候,自繁母豬常被視為一種廉價的生產方案。然而,考慮到自繁母豬生命期生產性能的下降、肥育階段的損失(出欄體重下降造成的隱性的成本增加)、選種選配所需的額外人工開銷、自繁母豬的遺傳性能越來越落后,等等,這種方案可能最終反而會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
另外,自繁母豬的生產也缺乏靈活性;因為這種情況下青年母豬的選擇必須提前11個月確定下來,無法迅速根據市場需要增加青年母豬頭數的預算。再考慮到仔豬轉為后備母豬導致生長豬減少而形成的直接損失,以及為了保障正確選種而花在公豬品系和精液方面的額外開銷,這種看似省錢生產方案就不那么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