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使用年限是一個復雜問題,受多種因素影響。既要保持母豬群足夠年輕化,同時又要保留大量3~5胎母豬,其中如何找到正確的平衡點,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PigChamp* 對美國355家養豬場70多萬頭母豬群數據的最新分析表明,母豬平均更新率為53.55%。在許多繁殖群中,后備母豬和青年(頭胎)母豬淘汰比例最高。2005~2010年的美國養豬業數據評估結果表明,在此期間,母豬淘汰率顯著增加。
目前通常應用全群淘汰率作為母豬留用率和使用年限管理效果的主要指標。但John Deen于2003年所進行的研究表明,依據胎次來淘汰母豬并非最佳方法,淘汰率也不一定是反映母豬存留問題的最佳指標。相反,他建議采用母豬群中已分娩數胎的年輕母豬的比例作為更適當的管理指標。將管理工作重點集中于提高豬群中后備母豬和青年母豬留用率的目標上,養豬場可從中獲得更高的生產性能。
高昂的代價
母豬周轉率對盈利能力有直接影響,并與飼料消耗量和飼料費用有關。在商業產仔-育肥養豬場,母豬群飼料費用大約占總飼料費用的20%。由于繁殖失敗或跛足導致母豬周轉率提高,會增加空懷母豬消耗飼料的天數,同時也會擴大消耗飼料的后備母豬規模,而這些后備母豬也是需要耗料的。
假設美國平均母豬周轉率大約為53%,將這一目標降低到42%~45%后對母豬群效率只能產生很小的影響。但隨之而來的生長豬和育肥豬生長性能的提高會對全群飼料轉化率(HFC)產生很大影響。
周轉率低于40%會使過多高齡母豬留在豬群,最終這會導致大量后備母豬進入種豬群,從而導致胎次分布中高齡母豬和青年母豬過多,而處于最佳胎次的母豬不足。將目標設定為進入繁殖群的后備母豬至少70%以上能達到第4胎,將有助于優化母豬群的留用率和盈利能力。
如果母豬更新率過高,會有很多后備母豬進入繁殖群,這會增加頭胎母豬產仔豬的數量,影響繁殖群和生長群的生產性能。與經產母豬相比,頭胎母豬窩產仔豬數通常較少,所產仔豬初生重和斷奶重也比經產母豬所產仔豬低。除體重較輕外,研究還發現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的斷奶前生長速度比經產母豬所產仔豬低12%~17%。這意味著頭胎母豬所產仔豬在斷奶時和出欄時(24周齡)會分別比經產母豬所產仔豬低1千克和6千克。將頭胎母豬所產仔豬寄養于經產母豬,以期提高斷奶前生長速度這一做法的評估研究表明,這些仔豬生長速度一直落后于經產母豬所產仔豬(見圖1)。
初生重低于1.2千克的仔豬占斷奶前仔豬死亡率的40%。此外,頭胎母豬所產仔豬死亡率較高,且對疾病易感性也較高(見圖2)。
有研究表明,盡管頭胎母豬可產生足量的初乳,但與經產母豬相比,通過初乳傳遞給仔豬的抗體較少。整體而言,這些因素看起來似乎很小,但將其累積起來會影響后備母豬所產仔豬死亡率與上市體重,從而顯著影響全群飼料效率。實際上,這些影響比母豬飼料利用對HFC的直接影響要大得多。
對后續豬群生產性能進行投資
后備母豬培育對母豬終身貢獻能力的重要性通常被低估。有研究表明,為了讓繁殖群內母豬終身生產性能和使用年限最大化,養豬場需要早在豬體重約18千克時就開始后備母豬培育工作。滿足后備母豬的營養需要有助于降低飼料費用(飼料費用占后備母豬總費用的70%),同時還可以延長它在繁殖群內的使用年限。通過稍微減緩后備母豬的生長速度和飼喂適量的必需微量元素,包括氨基酸鋅、銅和錳絡合物(氨維樂-母豬),230日齡后備母豬能夠達到生理成熟及135千克體重,并且骨架結構與體重的平衡更加完善。
肢蹄問題會降低母豬繁殖性能和盈利能力,青年母豬經常會因為肢蹄問題而被淘汰。豬群記錄表明,因跛足而淘汰的頭胎母豬占總淘汰頭胎母豬的比例高達15%。跛足及其導致的應激還會延長斷奶至發情間隔、增加非繁殖天數、降低窩產仔豬數和減少斷奶仔豬頭數,從而影響母豬繁殖性能。
繁殖力差使得母豬過早被淘汰出繁殖豬群,而跛足則會引發若干導致繁殖力變差的因素。培育中后備母豬蹄部病變發生率通常在15%~40%左右。炎性病變會引發疼痛和應激,從而直接影響繁殖性能。
生長與繁殖這兩個生理過程天生地就與免疫系統緊密連接在一起。炎癥影響營養素的分配,更多地流向免疫系統而更少用于生產。因此,最好能夠預防諸如跛足和疾病等炎癥狀況的發生,因為它們會影響營養素利用并降低繁殖效率。
從西班牙5家養豬場獲得的最新記錄表明,向母豬日糧中添加氨基酸鋅、錳和銅絡合物(氨維樂-母豬),可大幅降低后備母豬和青年母豬因跛足和繁殖失敗的淘汰率。最初,有42%的母豬在產第3胎前被淘汰。不到兩年時間,這一數字降至23%,就是說青年母豬的留用率提高了將近20個百分點。
提高豬群內后備母豬留用率的另一關鍵在于維持母豬首個泌乳期體重。讓后備母豬在第2或3次發情時體重達到135~150千克再配種,讓母豬達到受胎、哺育一窩仔豬和重新配種所需的體重和成熟度。首次配種時體重不足135千克的母豬,前3胎總產仔豬數低于初配體重較重且更成熟的母豬。將成熟且身體結構合理的后備母豬轉入繁殖群可提高它們達到第4胎的幾率,這是母豬開始為養豬場賺錢的臨界點。實際上,已有數據表明,增加3~6胎母豬的數量對豬群整體繁殖力有顯著影響。
我們知道母豬必須達到第4胎才能實現其經濟價值。通過努力降低母豬群發生跛足,我們能夠延長母豬的使用年限,然后,我們就能減少轉入繁殖群的后備母豬數量。母豬跛足數減少、周轉率降低后,養豬場就能夠改善繁殖參數,包括泌乳期飼料采食量、仔豬斷奶重、斷奶仔豬數和分娩率。但生產性能改進最主要還是來自于減少了頭胎母豬所產仔豬數量,這些仔豬的生長-育肥生長性能是比較差的。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發病風險、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這些累積效應會對全群HFC和盈利能力產生巨大影響。
* 按淘汰母豬數+死亡母豬數計算的平均更新率。
作者:Mark Wilson博士 美國金寶公司豬繁殖生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