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羊舍的一般要求:羊舍位置的選擇可根據具體需要而定。
較大型的種羊場和肥育場,應選擇在地勢高燥、人群不密集、沒有環境污染和飼草飼料供應方便的地方,另外,還應該考慮到交通是否方便和水源、水質是否良好等因素,在家庭飼養條件下,應視宅院的條件給予適當的安排。
羊舍要寬敞,否則空氣污濁,潮濕,羊多時會發生個別羊吃不到草的現象,影響生長發。平均每頭羊所需面積,成年羊約為1、6~2平方米,育成羊為1~1、2平方米,懷孕羊、哺乳羊和公羊所占面積,要適當大些。羊舍高度一般為2、3~2、5米。修建羊舍既要考慮到冬季保暖,又要注意通風和夏季防暑。羊舍門應適當寬些,以防羊出入擁擠,造成母羊流產。門的寬度一般為本1、5~2米。羊舍地面要高出舍外地面20厘米以上,以使羊圈干燥,不存積水。建筑材料可就地取材,以經久耐用為原則。
(2)羊舍類型:羊舍的建筑形式可根據具體條件而定,不必要求一律。因為小尾寒羊適應性較強,舍飼和半舍飼均能很好地生活。目前在產前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
①屋舍圈:
屋舍圈以長方形為好 屋頂中央有脊,兩側為陡坡,墻壁采用磚、石或土壘成,門宜設在南面或北面,并且要安裝1.2米以上寬的門。南側墻的窗子應面積大、數量多,北墻僅設1~2個小窗口即可。這樣的舍圈夏季能通風透光,比較涼爽;冬天向陽背風,比較暖和,有利于保持羊體建康。
②屋舍露天結合圈:在屋舍圈外再壘一個露天圈,屋舍部分遮陰保暖,供羊休息:露天圈陽光充足,便于羊只運到和接受陽光照射。這種圈適于常年舍飼的羊使涌。
③長方形羊舍:這是我國普遍采用的形式,但其內部布局、結構和運動場的設置因飼養地區、飼養方式不同而有所區別。以放牧為主的地方,羊只多在露天過夜,僅在冬春妊娠、產羔期在羊舍內休息,飲水、補飼多在運動場內進行,羊舍內設備非常簡單。在舍飼期或以舍飼為主的羊場,羊只多在舍內、運動場內活動,這類羊舍內應有固定的草架、飼槽、飲水槽等。以舍飼為主的長方形羊舍以雙列式較多,若為雙列對頭式羊舍,則中間為走道,然后在走道兩側修建帶有頸枷的固定式飼槽;若為雙列對尾式羊舍,則走道、飼槽、頸枷應靠兩側窗戶。走道宜用水泥、磚石鋪成。為保證羊只的運動量,舍外應有相當于舍內面積3~5倍并有遮蔭設施的運動場。
④單列羊棚: 羊群只在夜間休息或惡劣天氣時在羊棚內停留。而喂草和喂料則是在運動場內進行。這種羊棚多在溫暖的地區采用,羊棚的前面為敞開式,后墻上設有窗戶。
⑤棚舍結合羊舍 這種羊舍大致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利用原有羊舍的一側墻體而修成三面有墻、前面敞開的羊棚,平時羊只在棚內過夜,而在冬春產羔期進入羊舍;另一種形式則是三面有墻,而向陽避風的一面為1.0~1.5米高的矮墻,矮墻上部敞開,外面為運動場的羊棚,平時羊只在運動場過夜,冬春季節進入棚內,這種棚舍結合羊舍比較適用于冬春天氣較暖的地區。
⑥農膜暖棚式羊舍: 該羊舍實質上為一種更方便實用的棚舍結合式羊舍。這種羊舍可以利作冬春季節白天的陽光來提高夜間羊舍的溫度,避免妊娠和產羔母羊受嚴寒的危害。這種羊舍可以利用原有三面圍墻的敞棚圈舍為基礎,在距棚前房沿2~3米處壘一高1.2米左右的矮墻,矮墻中部留一約2米寬的舍門,矮墻的頂端與棚沿之間用木桿或木框支撐,上面蓋上農膜,并以木條加以固定,舍門以門簾遮擋。在東、西兩墻距地面1.5米處各留一個可開可關的進氣孔,在棚頂最高處也留兩個與進氣孔孔徑相同的可調節排氣窗。這種暖棚在北方冬季氣溫降至0~-5℃左右時,棚內溫度可較棚外提高5~10℃;氣溫降至-20~30℃時,棚內溫度可較棚外溫度提高20℃左右。農膜暖棚式羊舍也有完全采用鋼骨架為主體、圍墻及所有部體采用組合體的太陽能活動棚。無論何種形式,均應注意出牧前提前打開進氣孔、排氣窗及圈門,待中午陽光充足時再關閉舍門及進出氣口,以提高棚內溫度。因農膜易老化,應及時修補,并應注意及時清理棚內地面,勤墊干土,保持棚內及地面干燥。棚的大小依羊只多少而定,每只母羊平均占棚面積1~1.2平方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