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養豬業又獲新機遇,專業養豬戶發展很快。但是,也有許多農民在家庭小規模養豬上存在一些誤區,影響養豬的經濟效益。據筆者調查,農民養豬的主要誤區有:
一是喂料方法上還采用熟喂。生料熟喂,不但破壞了飼料營養成分,降低了營養價值,而且費時耗燃料,增加成本。正確的方法應是喂濕拌料,即飼料用溫水拌濕后,用手握飼料能成團,落地即能散,就可放入食槽或地面喂豬。注意,喂食后應立即供給充足的飲水,冬春季以飲溫熱水為宜。
二是在飼料供給上仍然采用“有啥喂啥,吃飽就行”的老辦法。有的農戶只根據自己家中的飼料來源,有啥喂啥,既不講不同飼料搭配,也不按豬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和日喂量來飼喂。這樣,不但飼料利用率低,增加飼料成本,而且豬生長慢,出欄期延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根據豬的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要,把玉米、餅粕、魚粉、骨粉和礦物質添加劑等,按比例混合均勻配制成配(混)合飼料,每日定時定量投喂,這樣才能使豬增重快、出欄早、成本低,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三是把顆粒飼料加水調和后再飼喂。目前,用顆粒飼料喂豬已在農村推廣應用。但是,許多農民卻不知顆粒飼料的正確飼喂方法,往往在顆粒飼料中加水攪拌成粥狀,或把顆粒飼料與粉狀飼料混合加水攪和后投喂。其實,顆粒飼料加水或粉狀飼料加水混喂,會破壞飼料營養價值,提高生產成本。正確的做法應是:先喂顆粒飼料,再喂清潔飲水。既然用顆粒飼料喂豬,就不要同時用粉狀飼料去喂。
四是把仔豬閹割與防疫一同進行。許多農戶為了省事,在給仔豬閹割時,接著又打防疫針,或者在母豬懷孕時打防疫針。其實,這樣做不但容易使仔豬閹割的傷口難以愈合,而且防疫效果也會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同時,懷孕母豬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打防疫針容易引起死胎或流產。所以,母豬懷孕后最好不打防疫針,仔豬應在閹割后10-15天再打防疫針。
五是采用“吊架子”方式育肥。許多農戶養豬仍采用傳統的“吊架子”方法育肥,這種方法是把豬的育肥期分成幾個階段,采用精料與粗料配合飼喂進行育肥。其實,“吊架子”方法易造成飼料單一,粗料過多,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易引起豬生長慢、周期長、出欄率低,因而經濟效益也就差。正確的做法是改“吊架子”育肥為直線式育肥。具體地說,就是把斷奶后的仔豬到出欄前的肥豬一直采用配合飼料飼喂,根據豬體重的不同分為幾個階段(例如將生長育肥豬分為20-35公斤、36-60公斤和61-90公斤三個階段)按各階段豬的營養需要配制標準日糧(或直接從市場上購買),再用特定日糧飼喂,這樣豬必然生長快,一般4-5個月即可出欄,比“吊架子”育肥法經濟效益提高1倍。
六是飼養“長壽豬”。許多農民一頭豬養1-2年都不屠宰或出售,人們把這種豬戲稱為“長壽豬”。肉豬有其生長發育規律,前期日增重快,越到后期就逐漸減慢,到最后甚至基本不再生長。研究表明,肉豬生長分為幼豬、中豬和大豬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每增重1公斤,平均耗料大約依次為2.5、2.9、5.0公斤,而且當體重達到90-100公斤后,日增重速度明顯減慢,以脂肪沉積為主。當豬超過90公斤后就越養越不合算,而且肥肉也多。所以,養豬不是養的時間越長越好、重量越大越好,不要養“長命豬”。一般飼養到4-5個月,體重達90公斤以上就要及時出欄或屠宰,否則越養越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