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許多人都在謀劃今年的投資,而此時的豬價,無疑會對民間資本產生“強磁效應”,很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養豬熱”。
歷經豬市風浪洗禮的養豬大戶們,都有這樣一個深刻的感受:養豬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風險與利潤往往是成正比的,它拼的是資金和技術,低潮時要頂得住,高潮時才能贏得了。近幾年,豬病呈現出混合感染、非典型性癥狀多等特點,加上病原的抗藥性增強,診治越來越棘手。有專家坦言,現在疫病的防控水平決定著盈利水平。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高熱癥疫情造成的損失來看,最慘重的是散養戶和倉促上馬的小豬場。
面對市場、疫病的雙重風險,飼養戶要用積極的心態、科學的方法來應對。畜禽疫病是客觀存在的,而傳染是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只要能切斷疫病的傳染途徑,提高豬的抵抗力,疫病是可防可控的。
目前我國從事飼養業的散戶過多,大多重治療輕防疫,部分人認為防疫就是接種疫苗,而僅用疫苗進行防疫并不能保證畜禽的健康,只有注重生物安全,注重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做好病畜禽的隔離和消毒工作,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病原傳播,才是關鍵所在。
目前飼養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飼養條件差,技術力量薄弱,在嚴冬、酷暑等疫病多發季節,畜禽生長緩慢,致使畜產品上市不均衡,價格大起大落。如能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選喂配比適當的飼料,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應用科學的免疫方案,畜禽的抗病能力就強了,用藥就減少了,飼養效益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