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線菌病是牛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病原主要存在于谷物的芒梢及谷殼上。在自然條件下,通過黏膜及皮膚的擦傷或創傷而侵入,尤其2~5歲的幼牛,因上皮組織嫩薄和處在換牙階段,當采食粗糙帶尖芒的飼料時最易被刺破口腔黏膜,經消化道而感染。放線菌病原有林氏放線菌和牛放線菌兩種。因病原不同,其臨癥表現也不同。
林氏放線菌主要侵襲軟組織,多見于舌咽部,舌體腫脹,堅硬粗大,呈木板狀,一般稱之為“木舌”。患牛流涎,咀嚼、吞咽、呼吸困難,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如乳房被侵害,則呈堅韌腫脹或皮下有局限性硬節。
牛放線菌主要侵害骨組織,多見上下頜骨腫大,呈腫瘤型。病程發展緩慢的,界限明顯;病癥發展快的,牽連整個頭骨。腫大部初期疼痛,后期無知覺,時間一長,皮膚破口,流出黃色或白色的膿汁,形成痿管,經久不愈。如果病牛下頜骨被破壞,則牙齒會松動,采食反芻困難,體質狀況惡化,逐漸消瘦而死亡。
治療:木舌型,可在舌旁兩側或舌下通關穴放血,放血后用明礬水沖洗,然后用冰片3克,雄黃15克,硼砂30克,元明粉60克,共研細末,涂于舌上,每天3次。西藥可內服碘化鉀,每天2~3次,成牛每次4~8克,犢牛1~3克。重癥并有心臟功能紊亂者,可靜脈注射10%碘化鈉注射液,每次50~100毫升,隔天1次,3~5次可愈。用藥時如出現黏膜潮紅、皮膚發疹、脫毛、皮屑增多、黏膜卡他、眼結膜發炎等碘中毒癥狀時,應暫停用藥,或改用中藥:黃連、黃芩、大黃、連翹、郁金、玄參、梔子、生地各30~45克,甘草25克,芒硝60克(后下),水煎,候溫灌服。
腫瘤型,病灶在軟組織,體積不大,并與周圍健康組織界限明顯能夠分離時,可手術將瘤切除,若有痿管形成,連同痿管徹底清除,切除后的新創腔,用碘酊紗布填塞,隔1~2天更換一次。或在腫脹部周圍用鏈霉素5克,分點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連用3次。或亂針刺患部,使其排出淤血及炎性物質,針刺后外涂魚石脂,效果也很好。中藥用黃芪、黃芩、皂刺、連翹、桔梗、花粉、梔子、豆根、地丁、蒲公英各45克,丹皮30克,煎水灌服,每天或隔天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