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是各種家畜痘病中危害比較嚴重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常在早春流行。最初是個別羊發病,以后逐漸蔓延至全群。致病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也可以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侵入,飼料、墊草、皮毛產品和體外寄生蟲都可成為傳播媒介。該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
癥狀 發病初期羊體溫升至41.5℃,精神沉郁,拱背,發抖,輕咳,結膜潮紅;有的呆立或臥地不起,從鼻孔流出漿液性、黏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呼吸、脈搏加快;少數羊食欲減退、飲水量減少,多數羊采食、飲水停止。4天后,病羊全身皮膚,特別是乳房、陰門、嘴唇、四肢內側等少毛或無毛區,出現黃豆或蠶豆大小的紅斑,并發展成凸出于皮膚表面的實硬丘疹;有的羊病變部丘疹相互融合,使皮膚凹凸不平。若加強飼養管理和對癥治療,無繼發感染,病羊體溫逐漸轉向正常,食欲逐步恢復;若體況較差、飼養管理不良或繼發感染,可引起死亡。
防治 一、加強飼養管理,不從疫區引進山羊,對圈舍進行消毒。用羊痘疫苗進行免疫,大小山羊每只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二、對皮膚上的痘瘡,可涂碘酒或紫藥水。為防止并發癥,破潰的局部病灶可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擦干后涂抹紫藥水或碘甘油等。對繼發感染可用青霉素、卡那霉素合劑或先鋒霉素等,配地塞米松、板藍根注射液進行治療。對體溫升高的加注安乃近注射液,也可用阿米卡星或恩諾沙星,每天肌注2次,連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