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仔豬的生理特點:胃酸分泌功能低,蛋白酶活性低,蛋白質消化率低,腸內抑菌效果低,容易引起下痢,初生仔豬皮下脂肪薄,保溫性能差,自身調節機能尚不健全。冬季在冷應激狀態下,仔豬因寒冷很少吮奶 , 豬 毛 豎立 、 肌 肉 顫抖,因吃不到足夠的初乳,得不到足夠的母 源 抗 體 保護,自身又缺乏抗原,易感染疾病;仔豬在寒冷冬季又容易發生凍傷或凍死;因此仔豬出生后,應盡快擦拭口腔、鼻腔的黏液,剪斷犬齒,吃過初乳后把仔豬放入保溫箱內,保溫箱鋪上墊草,溫度應在28~30℃,一周后降至26~28℃;產仔舍和保溫箱要特別注意溫度要保持穩定,切記不能忽高忽低。圈舍保持干燥衛生,防止“賊風”侵襲,要密閉門窗。做好初生3日齡仔豬的補鐵和補硒。5~7日齡及時補充優質飼料。冬季仔豬斷奶可以讓母豬離開產子舍,仔豬仍維持在原圈飼喂,來降低仔豬的斷奶應激。斷奶后的仔豬在冬季可以適當增加飼養密度,使其能相互以體溫取暖,冬季斷奶后的仔豬飼喂次數可以在夜間10~11點增加一次,每次仔豬拌料時應用溫水調拌糊狀,以增加仔豬的采食量和抗病力。
二、育肥豬冬季飼養管理
育肥豬在冬季要有合理的圈養密度,可以利用有效的空間,降低養豬成本,飼養密度過大,則育肥豬會因為空間狹小而引發惡癖,如隨處排泄糞尿、咬尾,相互擁擠而臥,被毛粗亂,活動減少,在窩內的排泄次數增加,同時為了維持體溫增加了采食量,但飼料轉化率降低,增加了養殖成本和疫情的發生;注意圈舍的通風換氣,保持圈舍的清潔干燥,育肥豬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8~23℃,因冬季氣溫較低,豬會消耗部分能量御寒,可以適當增加飼料中能量飼料的比例,玉米增加到60%以上,也可適當添加一些油脂原料。在冬季育肥飼料中適當增加維生素的添加量,提高育肥豬的抵抗力和抗應激的能力。保持適溫的前提下,合理加大通風量。可以在每天的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之間通風30分鐘左右,可以顯著降低各種呼吸道疾病的感染。
三、母豬冬季飼養管理
1.后備母豬。到了冬季,后備母豬因天氣寒冷,光照少,運動不足,常發生發情相對推遲的現象,為了降低冬季低溫對后備母豬的影響,飼養管理上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多喂含維生素A、維生素E的青綠飼料及胡蘿卜等促進其及時發情;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多讓后備母豬運動,接觸陽光;根據體重和膘情適時配種,不能過胖或偏瘦;遇有發情不明顯或不發情的,可以用孕馬血清、PG600等激素處理促使發情,凡是用過激素處理發情的,建議在配種前一天肌注促排卵三號,受孕效果會更加顯著。
2.妊娠母豬。冬季對于妊娠母豬影響較大的是因受到冷應激后,母豬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低溫癥”(體溫低于38℃)和“腸便秘”,低溫時母豬為了抵御寒冷,全身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降低而引起。腸便秘是隨著胎兒的增大,擠壓腸道的蠕動空間,再加上冬天低溫,胃腸道蠕動緩慢,功能紊亂所致,妊娠母豬長時間處于冬季冷應激下,可能導致自發流產和膘情過瘦,體況下降,抵抗力差,誘發疾病。妊娠前期為了讓妊娠母豬有更多的胚胎著床,母豬配種后的前三周應降低飼喂量來增加胚胎的著床數量;妊娠中后期因加強運動,防止便秘的發生,可以在飼喂日糧中加大粗纖維飼料的比重,如:草粉、糠、麩皮等。分娩前三天逐漸降低飼喂量,來有限降低母豬產后不食的現象。要保證豬舍的干燥,防止潮濕引起路面濕滑,引起母豬的摔傷造成流產。冬季因為天氣寒冷,豬體表的毛細血管收縮,導致正常脂類物質分泌減少,蹄殼得不到韌性保護,彈性韌性減退,脆性增加,常發生蹄裂現象,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H和蛋氨酸鋅,能有效降低冬季母豬蹄裂現象。
3.哺乳母豬。哺乳母豬在冬季尤其要做好保溫工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地熱、暖氣或者暖風爐等,但保溫的同時要保證豬舍的通風換氣,母豬的墊草要勤更換。冬季哺乳母豬的營養一定要全面,為了防止冷應激對哺乳母豬的影響,建議把哺乳母豬料用溫水調成稀糊狀,這樣會大大增加哺乳母豬的采食量和泌乳量。
四、消毒
消毒是豬場防疫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冬季寒冷低溫的環境下,許多病原微生物都處于休眠狀態,對外界環境的消毒都有較強的抵抗力,因此在消毒豬圈舍時,要把豬舍增加溫度,來激活病原微生物,才能起到殺菌滅毒的作用,常用的消毒劑中,有許多消毒劑要求在溫度適中的情況下才容易完全溶解,才能充分發揮其消毒功效。所以冬季配制消毒劑的水需要用溫水來配制。在寒冷的冬季豬舍一般較密閉,豬舍內通風大多相對不良,這時帶豬消毒對消毒液的要求是無異味、無刺激、對豬無毒、無害,可以選用氧化物類、季銨鹽類消毒劑,這類消毒劑同時還有除臭、除塵和凈化空氣的作用。
總之,冬季大雪后必須注意做好豬群防寒和保暖,加強營養和管理,才能確保豬群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