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鏈球菌屬的細菌種類繁多,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在健康動物及人呼吸道、生殖道等也有鏈球菌存在。
鏈球菌是一種圓形球菌,呈鏈狀排列,單個,大多成短鏈,也有的呈串珠狀長鏈。不形成芽孢,無鞭毛,不運動,有莢膜,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菌,對培養條件要求較嚴格,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養基上生長較好,菌落細小,透明。一般分為三群:呈β溶血的溶血性鏈球菌,致病性強;呈α溶血的草綠色鏈球菌,致病力弱,引起局部膿腫;不溶血的鏈球菌,一般無致病性。本菌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對一般消毒劑敏感。
二、流行病學。集約化密集豬場易流行鏈球菌病,尤其通風不良、悶熱、低矮的豬舍更易發生。所有年齡的豬都有易感性,但以30-60千克的架子豬多發,新生仔豬、哺乳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偶見懷孕母豬發病,成年豬發病較少。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經傷口、呼吸道感染,還可經消化道感染,新生仔豬常經臍帶感染。
本病為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區呈暴發性發生,多數為急性敗血型,在短期內波及全群,發病率和病死率甚高。慢性型呈散發性。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5-11月份多發。
三、臨床癥狀。本病的潛伏期1-3天,長者6天以上。
急性敗血型:最常見,主要由C群獸醫鏈球菌和類馬鏈球菌、D群豬鏈球菌及L群鏈球菌引起。多呈暴發性流行。最急性的往往不見明顯癥狀就死亡。病程稍長的病豬體溫升至40-42℃,全身癥狀明顯。食欲廢絕,眼結膜潮紅,流淚,流鼻液,便秘或腹瀉,在耳、腹下及四肢末端出現紫斑。個別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豬共濟失調,磨芽,空嚼或昏睡。后期呼吸困難,1-4天死亡。
腦膜腦炎型:多見于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病初體溫升高達40.5-42.5℃,不吃,有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繼而出現神經癥狀,四肢共濟失調,轉圈、磨牙、仰臥、后肢麻痹、跛行,部分病豬出現關節炎,病程1-5天。
關節炎型:由前兩型轉化而來。一肢或幾肢關節腫脹,疼痛,跛行,重者不能站立,精神和食欲時好時壞,衰弱死亡或逐漸恢復,病程2-3周。
淋巴結膿腫型:多見于頜下淋巴結,有時見于咽部和頸部淋巴結。淋巴結腫脹,有熱痛,影響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有的咳嗽、流鼻,淋巴結逐漸腫脹成熟,中央變軟,皮膚變薄,后自行破潰流出膿汁,以后全身狀況好轉,局部治愈,病程2-3周。
四、病理變化
急性敗血型:以出血性敗血癥病變和漿膜炎為主,血液凝固不良,耳、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膚有紫斑,黏膜、漿膜、皮下出血,鼻黏膜紫紅色、充血及出血,喉頭、氣管黏膜出血,常見大量泡沫,肺充血腫脹,全身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腫大,有的切面壞死或化膿。黏膜、漿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心包及胸腹腔積液,渾濁,含有絮狀纖維素,附著于臟器,與臟器相連。脾腫大。
腦膜腦炎型:腦膜充血、出血,嚴重者溢血,部分腦膜下有積液。腦切面有針尖大的出血點,并有敗血型病變。
慢性關節炎型:關節皮下有膠樣水腫,關節囊內有黃色膠胨樣或纖維素性膿性滲出物,關節滑膜面粗糙。
五、診斷。本病癥狀和病變較復雜,易與急性豬丹毒、急性豬瘟、李氏桿菌病相混淆,因此確診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鏡檢:病豬的肝、脾、肺、血液、淋巴結、腦、關節囊液、腹、胸腔積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鏡檢,如發現單個,或雙或呈短鏈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即可確診,但應注意與鏈球菌和兩極濃染的李氏桿菌相區別。
2、分離培養:取上述病料接種于血液瓊脂平皿,37℃培養24-48小時,可見β溶血的細小菌落,取單個的純菌落進行生化試驗和生長特性鑒定。選取菌落抹片、染色、鏡檢亦見上述相同細菌。
3、動物接種:病料制成5-10倍乳劑,給家兔皮下或腹腔注射1-2毫升,或小鼠皮下注射0.2-0.4毫升,接種動物死亡后,從心血、脾臟抹片或分離培養,進一步確診。
六、防治。⑴治療:一旦發病,全群豬都要在飼料中添加敏感藥物,預防繼續傳播造成更大的損失。有條件要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治療。用大劑量青霉素,氨芐青霉素,先鋒Ⅳ、Ⅴ、Ⅵ,小諾霉素和磺胺嘧啶,磺胺六甲氧,磺胺五甲氧早期治療有一定的療效。⑵預防:豬場建筑要科學合理,空氣流通。要做好豬舍衛生和消毒工作。目前已有商品豬鏈球菌疫苗,必要時可用。但由于鏈球菌血清多,疫苗效果不理想,如能分離自家菌苗,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