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豬嗜血桿菌病,也作豬副嗜血桿菌病,又稱格拉澤氏病或革拉澤氏病(Glasser's disease).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引起的豬的疾病,表現為豬的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纖維素性胸膜炎和腦膜炎等。副豬嗜血桿菌病曾一度被認為是由應激所引起的。
目前,副豬嗜血桿菌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影響著養豬業的發展。
副豬嗜血桿菌只感染豬,通過空氣、飛沫、污染物傳播。帶菌豬和病豬是此病的傳染源,臨床上多見于感染斷奶前后的子豬和保育豬(2周齡-8周齡),9周齡以后豬感染此病臨床癥狀不明顯。
發病原因
各種應激可誘發此病,如氣溫突變、空氣嚴重污染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如圓環病毒病、藍耳病;由飼料中霉菌毒素引起豬群免疫力低下而導致此病發生。
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發熱40℃-42.5℃ ,食欲下降,厭食,反應遲鈍,呼吸困難,咳嗽,腹式呼吸,關節腫脹,跛行甚至癱瘓,背毛粗亂,蒼白貧血,眼瞼周圍皮下水腫,眼結膜變紅,耳部皮下,腹部皮下水腫,耳尖發紫,耳朵四肢內測發紺,背部毛孔有針尖樣出血,兩后腿之間腹部皮膚有大量藍紫色斑點。發病后常呈慢性經過,通常發病2天-5天后出現死亡,個別豬突然死亡,臨死前側臥或四肢呈劃水樣。急性型耐過的豬轉為亞急性型或慢性型,有的慢性型拖十幾天最終衰竭死亡。
剖檢變化
可見多發性纖維素性或漿液性腦膜炎、胸膜炎、心肌炎、腹膜炎、關節炎、間質性肺炎、心包炎,形成"絨毛心"典型癥狀(病程較長時),全身淋巴結腫脹,尤以肺門淋巴結最嚴重,呈暗紅色,腹腔內有大量黃色積液,脂肪漿膜黃染,脾臟腫大邊緣呈鋸齒狀,四肢關節腔內有黃色積液,喉頭水腫,點狀出血,白色壞死灶,胃底大面積出血。
預防措施
做好環境衛生和室內環境衛生的清掃,加強通風,降低溫度,減少豬群流動,減少應激,斷奶當天不轉群,避開在斷奶前后注射治療,嚴把引種關。
每批產子母豬進產房前嚴格沖洗消毒;每批保育豬進房之前徹底沖洗消毒、熏蒸(甲醛+高錳酸鉀).
藥物治療:銀翹散2000g+妙立素125g+莫維欣1000g(每噸料).
銀翹散,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非特異性免疫,控制原發性疾病;妙立素,針對伴有的呼吸癥狀(臨床上常激發支原體感染)莫維欣,治療副豬嗜血桿菌病,控制繼發感染和各類應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