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牧:
現階段我國肉牛業主要是利用天然草場為主,這種方式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節省精飼料,勞動生產率高,由于牛行走覓食,運動量大,使牛得到鍛煉而有益健康。但放牧飼養所耗的物質多,結合舍養補飼。
1、春季放牧:春季到來時一般正是牛體重減到最輕,膘情最差的季節,同時也是母牛產犢及產后開始發情的季節,此時能否把牛養好,事關全年的生產效率。春季要在朝陽的山坡放牧,因為朝陽山坡上生長的野草水分含量大,牛吃了易腹瀉。冬季時牛采食以枯草或干草為主,而春季改為青草進,則牛容易發生膨脹和消化功能紊亂。為了保證牛的正常消化機能,開始牧食青草可每天2-3小時,逐日牧食時間,最少經過十天后才能整天放牧。早上應待露水收了后了牧,放牧過程要使采食的行進速度適當,避免"飽青"。晚上回圈后一定要補飼干草或秸稈,用以補償嫩草干物質過產的缺陷。補草量按牛的體型大小牧坡產草量多少而定。一般每頭牛每日可補草2-4公斤,妊娠后期的母牛或按體型大小,膘情好壞及牧草多少,每日補給一定數量的料,哺犢頭三個月的牛,可每日補料0.2-0.8公斤,未足五周歲的及瘦弱空懷母牛每日補0.5-1公斤。
2、夏季放牧:夏季牧草生長提最茂盛,營養價值也最高,是牛迅速增膘的好季節。若能采食充分,不補料也可能從牧草中得到足夠的營養。在這炎熱夏季中,白天可把牛放在陰坡,早晚放在陽坡,使牛能躲開暑熱,充分采食。在便于管理的情況下是牛最好是采用夜牧或全天放牧,其效果更好。夏季是充分利用遠山、高山或河谷草地上的草作割曬干草或制作青貯,為越冬備好優質飼草。
3、秋天放牧:秋季氣溫逐漸降低,牧草隨種子的成熟其營養價值也膛日下降,但氣溫逐漸涼爽,牛的食欲增加,要充分利用這個時期的特點抓好秋膘以利越冬。若低于牛的適宜溫度,應停止夜牧并充分利用好白天放牧。漢年出生的犢牛一般已有六個月齡以上,應該斷奶,從母牛群中分出另組群,便于習慣獨立生活,也便于補料。斷奶時間不要推遲到冬季,否則對母牛和犢牛健康都不利。
4、冬季放牧:我國華南地區尚宜放牧,冬季野草已枯萎,營養價值低,牛在牧食中難以吃飽,所得營養更難滿足需要,可充分收集秸稈、樹葉、野草和青貯用來喂牛,改放牧為舍飼,使牛冬季不掉膘。牛由于長期吃不到青草,維生素A缺乏癥便會發生。可用青貯、胡蘿卜、青干或獸用維生素A添加劑來補充。
(二)管理
1、成年母牛的管理:成年母牛一般指2.5周歲以上的母牛。母牛懷孕中后期,胎兒生長發育快,要從母體供給大量營養,同時母牛體內需要蓄積一定養分,以保證產后的產奶量,但應防止過肥,以錫胎犢過大而造成難產。所以母牛放牧養時,青草季節應盡量延長放牧時間,一般可不補飼,枯草季節適當補飼。懷孕后應做好保胎工作,防止擠撞、猛跑,同時切莫把公牛和好抵架的牛混入母牛之中,以免造成事故。已懷胎5、6個月的母牛應該有中等或中上膘,若此時膘情差,則應及時改善其營養狀況,可在日糧中增加精料喂量0.5-1公斤,讓母牛早日復壯,以保證胎犢正常。臨近產期的母牛最好改為留圈養,應給予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草料,每天應多次觀察,若出現臨產征兆時,立即準備接產,牛的妊娠期范圍為240-311天。母牛產犢后應喂些溫鹽水(10-20克鹽)和一把麩皮,防止牛產犢后腹內壓突然下降和血液集中到內臟產生"臨時性貧血",母牛分娩后最易發生胎衣不下,產后癱瘓、食滯、乳房炎和產褥熱等病癥,所以要細致多觀察,若發現病癥應及時治療。
產后15-20天,若母牛健壯,一切正常,可回原群飼養,也可帶犢于廄舍近處放牧。犢牛學會吃青草吃料后,如以青貯料青草,優質干草為日糧時,一般不再給母牛補料,以麥秸等低質粗料為日糧時,則哺犢可按頭三個月每天補料的1/2-1/3喂,直到斷奶。但還得參考母牛體況作最后調整,適當搭配精飼料,有利于產奶和產后發情。
2、犢牛的管理:犢牛一般是指六個月齡以內的小牛,一個月齡以內的犢牛為產要是以母牛的奶不營養來源。犢牛大約從15-20日齡開始學吃草料,以后隨著瘤胃、網胃、瓣胃的迅速發育,消化功能逐漸完善,采食的飼草料日益增加,從消化飼草飼料中獲得的營養物質也日漸增加。互三個月齡時,從奶中得到的營養物質為次要,而以采食草料為主。
犢牛出生后應盡量早喂和多喂初乳,用清潔干凈的干布擦身上粘液,斷臍帶。一周齡以內的幼犢抵抗力較低,通常不要到戶外活動。肉用犢牛為自然哺乳,如母牛其它原因不能喝乳或量少,可配人工乳喂犢,一般6-7月齡斷奶,斷奶后,公母牛即分群管理,發防早配。作育肥用的公犢于4-6月齡去勢,轉入育肥牛群,種用公、母牛分別轉入育成公、母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