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溪地區的米粉干是老少皆愛的傳統食品,遠銷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地區。因各地食用習慣不同,米粉干有粗條、中條、細條,生產工藝有磨漿法(水粉)和以粉代漿法(干粉)兩種。龍溪地區推廣“以粉代漿”新的生產工藝,與磨漿法工藝比較,機械化程度高,大米的營養成分損失少,出品率高,產品質量穩定。
制作方法
1.原料選擇:米粉干質量與原料、品種、貯藏時間長短有密切關系。選擇品質好、精度高并貯藏時間為1年的晚米作原料為最好,用其它大米作原料,生產出來的產品發脆易斷碎,煮炒會粘糊渾湯,故不宜采用。由于碾米廠按標準加工,米皮沒有去凈,對于精度低的大米要重新通過碾米機過碾去皮,使米粒表面米皮基本去凈,對于米粒表面的附糠,投料前必須洗凈,否則米粉條表面就會出現“雀斑”樣的糠皮點,影響產品的質量。
2.潤米:潤米就是將大米浸泡在水中,使水分滲透整個籽粒。大米的水分一般在14%左右,這種大米籽粒硬度大,不容易粉碎到要求的粗細度。經過潤米,米粒含水分約在30%左右,米粒結構變疏松,不但容易粉碎,產量高,而且磨出來的粉也比較均勻細膩。檢查潤米是否達到要求,其方法很簡單,即用拇指與食指研磨米粒。能磨碎且無顆粒感覺,就可以投入粉碎機粉碎,潤米時間要根據氣溫變化而靈活掌握。潤米時間過長,會增加酸度,潤米時間過短會潤不透,影響粉質和產量,適宜的潤米時間是,氣溫在21~30℃時3~4小時;氣溫在31~36℃時1~2小時。
3.粉碎:粉碎就是將潤好的大米用粉碎機加工成粉狀。粗細度一般都要求通過60目以上的篩子。篩下來的米粉在龍溪地區稱為米麩,米麩一定要停放一段時間,使粉中的水分達到平衡。停放的時間要根據氣溫高低而定,氣溫高,一般2小時左右,氣溫低,一般4小時左右。米麩中水分不平衡,會影響蒸煮效果。
4.蒸煮:蒸煮就是將米麩蒸熟,蒸熟的米麩稱為米稞。米麩第一次蒸煮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太熟會使產品色澤差,太生將使產品吐漿高、影響烹調效果。熟度一般要求在75%左右。在整個生產工藝過程中,要蒸煮二次,經第二次蒸煮后要求達到全熟。
5.絞稞與出條:米稞要用絞稞機擠壓。擠壓的目的是使疏松多孔的米稞壓實和排除米稞的空氣,同時提高米稞的韌性,出條時不斷條。絞稞次數最好是二次,次數少了,米稞韌性差,稞內空氣排不盡也壓不實,次數多了會增高米稞溫度和粘性,出條時容易發生堵塞,影響出條率。較好的米稞用出條機出條,往出條機投料要均勻,快慢要適當。剛出機口的粉條溫度高、水分高、粘性大,因此,必須在出條機前面裝上鼓風機及時降溫降濕,保持粉條松散不粘條。粉條延伸到一定長度時,要用鋒利的切條刀切成適當長度,切條時下刀要快,防止切口處粘結成塊。
6.冷卻:切下來的粉要要繼續降溫降溫,使粉條表皮發硬失去粘性。如果自然降溫降濕,一般冷卻攤晾6小時左右。在第二次蒸煮后,米粉條表面溫度必須冷卻至30℃左右,才能水洗。
7.挫松與水洗:經冷卻后的米粉條表面發硬,失去了粘性,不怕重力擠壓,這時候就可以用機械方法將粘條、結塊的挫松。挫松的標準是米粉不爽條、切頭不結塊。水洗就是把米粉條放入冷水里輕輕地漂洗,把附在表面的游離淀粉洗去,使粉條比較柔軟,排粉時容易造形。排粉就是按照規格把米粉條排在竹匾上,排粉時,要先凈米粉扭干,如果帶水過大就會嚴重影響質量。
8.脫水:排粉就緒后就要進行脫水。脫水方法主要采用烘干,要求烘干室的進風口溫度掌握在40~35℃之間,平均溫度在36~40℃之間,烘干室內空氣要保持流動,使濕空氣不斷排出。烘干后產品經過嚴格挑選,把不干的或不合標準的都挑選出來,另行處理。
質量標準 片狀大致均勻、平直、整齊、無結疤、無并條、無酥脆、無霉變,色澤光潔有透明感、無異味,水分不超過14%,酸度不超過pH4,吐漿不超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