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溫儲藏
主要用干燥、自然低溫、密閉的方法,將加工出機的大米冷卻到倉溫后,才堆垛保管,高水分大米,可以碼垛通風后進行短期保管,或通風攤涼降水后再密閉儲藏。
2、 低溫儲藏
采用低溫儲藏是大米保鮮的有效途徑。霉菌在20℃以下大為減少;10℃以下可完全抑制害蟲繁殖,霉菌停止活動,大米呼吸,酶的活性均極微弱,可以保持大米的新鮮程度。
我國冬米儲藏即為自然低溫儲藏的很好方式,將低水分大米,在冬季加工,利用當時寒冷條件,降低糧溫后再入庫儲藏,采取相應的防潮隔熱措施。
使糧食較長期處于低溫狀態,相對延長糧溫回升時間,是大米安全度夏的一種有效方法。
倒散通風。抓住1-2月份氣溫最低時機,把包裝出風,倒成散裝,繼續通風降溫,降低糧濕到5℃以下。
包圍壓蓋。冬米倒散裝前,做好"隔墻包圍".散裝大米降溫后,即進行壓蓋密閉。"包圍壓蓋"的目的是保持和延續低溫,是冬米保管很重要的關鍵之一,隔墻包圍的材料,一般都用稻殼,碎麥桿作為壓蓋的材料,也有用異種糧壓蓋,如小麥、蠶蟲、薯干(絲)等防潮隔熱性能效果較好的糧種。
壓法有散壓、包壓和在散壓上再加包壓(壓二層)幾種,各有優缺點:散壓嚴密均勻,但以后與大米篩分困難;包壓搬動方便,適于檢查與后期的搬壓通風。無論那種壓蓋,必須壓厚(30-50厘米)、壓實。
撒壓通風,當進入9月份后,氣溫和倉溫已逐漸下降,為消除糧堆濕熱聚積和糧溫繼續上升現象,采取及時撒壓,使糧堆周圍和表面都能得到氣體交換,同時淺翻糧面,加強門窗夜間通風等管理,這對防止大米表層結露、生霉、及降低糧溫起到良好效果。
亦有采用"撒壓-削頂-再壓"的方法,也可相對延長保管期。
機械制冷儲藏。這是當前先進的低溫儲藏技術,在我國大城市中相繼建造低溫庫解決大米過夏儲藏問題,但尚未普遍應用,很大程度上有待糧庫專用制冷設備的發展。低溫庫設有完整的空氣溫、濕度的調控系統及冷風循環方式,能自動調溫常年在20℃以下。低溫儲藏大米比常溫儲藏變化小,易保持大米品質,倉容可以增加20℃-30℃有效地防止害蟲和微生物的危害。
3.化學儲藏
生產性試驗多應用磷化氫氣體儲藏高水分大米,不僅可以預防大米發熱霉變,而且對已經發熱生霉的大米也有抑制作用。
發熱大米儲藏期間的最低磷化氫濃度應不小于0.15毫克/升,此亦可用磷化鋁對大米進行低劑量化學儲藏,作為防護劑的熏蒸劑量,磷化氫濃度不小于0.05毫克/升,投藥須視大米水分、溫度而定,水分為16.5%-17.5% 、15.5-16.5%、14.5%-15.5%以下,投藥最高糧溫分別在20℃、22℃、24℃為宜。一次投藥(片狀)每平方米用量為1-2克,藥片用布袋分裝,反應迅速,在25℃,RH70%環境條件下,每袋6-8片,二天可分解80℃-85℃,短時間內就可抑制大米發熱。塑料藥袋反應緩慢、穩定,相同的條件,經5天只分解10℃-15℃,經25天才分解50%,這可控制磷化鋁的反應速度,減少磷化氫氣體損失,延長防護時間在應用磷化物整倉密閉保管時,易造成倉房嚴重缺氧,應密切注意安全問題。
4. 塑料薄膜密閉
用塑料薄膜密閉米堆,可防止吸濕和蟲害感染。
5. 二氧化碳氣調儲藏
生產性試驗氣調儲藏大米,每萬千克糧充入10千克二氧化碳,用塑料薄膜密封儲藏,有抑制蟲、霉、發熱、脫糠、保持米質正常過夏的效果,或用小包裝"冬眠儲藏"保鮮,每袋裝大米3-5千克,充二氧化碳保鮮儲存,可安全儲藏1年以上。
6. 真空充氮儲藏
生產性試驗儲藏大米,是將大米用塑料薄膜嚴密封閉,抽出幕內空氣,接近真空狀態。而后充入適量氮,保持幕內外氣壓平衡,避免幕布漏氣。這種方法促進糧堆迅速絕氧,能壓低糧食呼吸強度,抑制微生物繁殖,并殺死全部倉蟲,基本上控制了糧堆內部產生熱量的來源,從而得到大米安全度夏的效果。
真空充氮保藏大米要掌握的要點是:"抽高"、"充足"、"補漏".抽氣至真空度600-700毫米汞柱時,才可充入氮氣;散裝充氣量5-6米3/萬千克,包裝比散裝增加40%;糧堆氮氣濃度維持在95%以上;糧食水分16%以下。
重點檢查糧堆內氣體成分的變化,絕對防止鼠咬與幕布漏氣。為防止大米上層結露,必須消除糧堆上層溫、濕度影響。應用糧層保溫壓蓋,或采用負壓通風,選用風壓200-300毫米汞柱多管吸風機先在糧面覆蓋塑料布,從糧堆縱長方向的一側接入風機風管進行負壓通風降溫,能收到良好的降溫效果。但降溫后仍應選擇不同的儲藏方式繼續儲藏。
上述大米儲藏的幾種方法,應互相配合,靈活應用。機械制冷儲藏、抽真空、缺氧、氣調(充二氧化碳及氮氣)儲藏,對黃曲霉、白曲霉等優勢菌均有抑制作用,對霉菌防止效果是良好的,氣調方法可應用于水分14%-15%以下,溫度34℃以下的大米,偏高的粳米水分可放寬到16℃以下均可安全度夏。從常年保管的角度出發,利用秋冬低溫干燥,能較好地保持大米品質,對一些水分偏高的大米,夏季采取缺氧保管,和充氮或二氧二碳延長保管期,或以化學儲藏保證過夏。這就構成了一年四季保管大米的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
以上內容和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