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地下水概況
由于地下水占到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全國有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也是重要的飲用水水源。2009年由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土資源部下屬的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資助的《中國地下水科學的機遇與挑戰》一書介紹,在過去幾十年內,為滿足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國的地下水開采量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遞增。
同時,地下水污染在我國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為污染嚴重、污染中等和污染較輕三級,反映的地下水污染組分包括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氨氮、鉛、砷、汞、鉻、氰化物、揮發性酚、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等指標。
中國地下水污染狀況圖
其中,我國近一半的城區地下水污染呈加重趨勢,并從點狀污染有向帶狀和面狀污染發展。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帶和郊區的地下水排泄區,地下水污染最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地下水污染表現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
2010年7月,北京舉辦的2010國際地下水論壇上,與會專家發出警告:一些地區地下水儲存量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另外,許多地區地下水還遭到嚴重污染。與會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水文學者弗蘭克·施瓦茨說:“水危機并不只在中國存在,但中國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問題都更為嚴峻。”(
詳細)
二、慘痛的數據
1、基本清潔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64%城市地下水嚴重污染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一主要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及其修復的專家介紹,據有關部門對118個城市2~7年的連續監測資料,約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嚴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基本清潔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這位要求匿名的專家說:“地表環境污染加劇引發地下水污染,構成對人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威脅。”(
詳細)
2、全國約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不符標準的地下水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5年公布的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調查評價顯示,全國約有7000萬人正在飲用不符合標準的地下水,并因此遭受慢性砷中毒、氟中毒、甲狀腺腫大、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侵擾。
我國地下水質量狀況總體良好。63%的地下水可直接飲用,17%的地下水經過處理后可以飲用,12%的地下水可供工農業利用,8%的地下水無法利用(
詳細)
3、全國有氟斑牙患者3877萬人,氟骨癥患者284萬人
據《全國重點地方病防治規劃(2004~2010年)》顯示,截至2003年底,全國有氟斑牙患者3877萬人,氟骨癥患者284萬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9686人,大骨節病患者81人,潛在型克山病患者2.99萬人,慢型克山病患者1.09萬人。地方病與環境地質因素密切相關,尤其是地下水,如高氟、砷水是地氟、地砷病最主要、最直接的致病原因。(
詳細)
4、華北平原僅24%地下水可直接喝
200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9個單位的地下水污染領域技術人員啟動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項目。經過4年多的調查,評價結果顯示,不用任何處理直接可以飲用的地下水資源(Ⅰ~Ⅲ類水)只占24.24%,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資源(Ⅳ類水)占25.05%。華北平原有50.71%的地下水資源不能直接利用(Ⅴ類水)和需經專門處理后才可利用。
5、北方地下水可采資源量減少了56億立方米
我國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發現,全國適宜開采或飲用地下水地區,每平方千米年均可開采資源量已由15萬立方米減少到6萬立方米,北方地下水可采資源量減少了56億立方米。據專家介紹,這是由于區域降水量變化、人類工程活動導致地下水補給量減少以及部分地區水文地質參數發生變化等原因造成的。(
詳細)
6、92.8%的受檢城市地下水樣品中至少存在一項有機污染物
2012年,國土資源部下屬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一項調查顯示,2008~2010年間,通過對全國31省(區、市)69個城市地下水有機污染物的檢測發現,64個城市的地下水樣品中至少有一項有機污染物,占檢測城市總數的92.8%。
三、污染的途徑
1、現代化農業生產造成的各類污染,最主要來源即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
2、電池、塑料等生活污染物隨意丟棄。
3、未經處理的工業生產廢水隨意排放。
以上三種都是污染了地表水源后,逐步滲入地下而污染了地下水。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尚未明確證實的“人為高壓地下排污”,不法業者通過此卑鄙手段直接將黑手伸向地下水。
四、治理的困境
1、范圍逐步擴大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一主要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及其修復的專家介紹,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國地下水污染呈現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城市到農村的擴展趨勢,污染程度日益嚴重。城市的水源地也面臨污染威脅。
2、難降解,修復困難
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擔憂的是,由于地下水污染難以被清理,如重金屬難以降解,尤其是深層的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來需要千年的時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劉昌明也表示,地下水的污染很難治理,幾乎不可能修復。“地下水分散在有孔隙的土壤里,在多孔介質中滲透,水流十分緩慢。他們通過高壓水井把污水強行壓到土壤里,要再想排出就十分困難。”劉昌明說,“污染物很難分解,幾乎修復不了。”(
詳細)
3、起步晚,缺乏檢測、分析手段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汪珊曾撰文指出,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在毒害有機化學污染物研究領域起步較晚,“常規的水質分析也多局限于化學需氧量、生物需氧量等綜合性指標,很少對有機污染物進行單獨分析”。
同時,“和無機污染物相比,人們更關注持久性有機物,它一旦進入地下水環境將長期存在,降解中間產物可能還會進一步污染環境”。陳鴻漢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例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在降解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二氯甲烷的毒性更大。
此外,檢測、分析手段的缺乏也使地下水有機物污染研究面臨困境。(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