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 松乳菇 拉丁學名 Lactarius deliciosus (L. ex Fr.) Gray 分類地位 傘菌目、紅菇科、乳菇屬 形態特征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直徑4-10(15)cm,扁半球形,中央粘狀,伸展后下凹,邊緣最初內卷,后平展,濕時粘,無毛,蝦仁色,胡蘿卜黃色或深橙色,有或沒有色較明顯的環帶,后色變淡,傷變綠色,特別是菌蓋邊緣部分變綠顯著。菌肉初帶白色,后變胡卜黃色。乳汁量少,桔紅色,最后變綠色,菌褶與菌蓋同色,稍密,近柄處分叉,褶間具橫脈,直生或稍延生,傷或老后變綠色。菌柄長2-5cm,粗0.7-2cm,近圓柱形或向基部漸細,有時具暗橙色凹窩,色同菌褶或更淺,傷變綠色,內部松軟后變中空,菌柄切面先變橙紅色,后變暗紅色。孢子印近米黃色。孢子無色,廣橢圓形,有疣和網紋,8-10(11)×7-8(9)μm。囊體稀少,近梭形,40-65×4.7-7μm。 生態習性 夏秋季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形成菌根。 分布地區 浙江、香港、臺灣、海南、河南、河北、山西、吉林、遼寧、江蘇、安徽、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區。 經濟用途 可食用。味道柔和后稍辛辣,味好。往往產量大,便于收集、加工、銷售。另外報道子實體含橡膠物質。此菌是外生菌根菌,可與松杉、鐵杉、冷杉、高山松、馬尾松形成菌根。
松乳菇屬紅菇科、乳菇屬,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樹蘑、松菌,是一種深受歡迎的美味食用菌。由于人工栽培難度大,松乳菇人工馴化栽培很少報道。筆者通過多年潛心研究,摸索出一套人工馴化栽培辦法。
一、形態特征 松乳菇菌蓋寬4??10cm,扁半球形,中央臍肚伸展后往下凹,邊緣最粗內卷后平展。濕時沾、無毛、蝦仁色、胡蘿卜黃色。傷變綠色,特別是菌蓋邊緣部分變綠顯著,菌肉初帶白色,后變胡蘿卜黃色,乳汁桔紅至醬紅色,后變綠色。味道稍辛辣,氣味好聞,菌褶與菌蓋同色,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較密,近柄處分叉,褶間有橫脈相連,受傷或老后變綠色,柄長2??5cm,粗1??2cm,近圓柱形中空,孢子橢圓或近圓形,有小疣和不完整網紋,8??10.5x6.5??7.5μm,孢子近米黃色。
二、菌種制作 松乳菇與其它菇類相似,菌種通常有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母種培養基配制:母種培養基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配方一:馬鈴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松針水1000m1;配方二:玉米粉1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松針水10o0ml。松針水必須要先把松針滲入水中煮后,再瀝出來的水才能用。松乳菇組織分離:取野外采摘野生鮮嫩菌株,形態要好,不變色,連根帶土用白細布或白紙包住。組織分離在接種箱內操作,取一小塊菌蓋與菌柄相交處,用接種針挑入試管斜面,輕輕壓平。由于松乳菇菌根屬野性生物易碎,開始無需用刺激性太大的藥物(如福爾馬林),取種菇塊要細心。最好在酒精燈火焰上方完成全過程組織分離。原種培養基配制:配方:松木屑78%,米糠或麥麩20%,糖、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針水。 栽培種的配制: 配方一:松木屑35%,玉米芯25%,松細沙土18%,谷殼10%,麥麩10%,復合肥2%; 配方二:松木屑45%,棉籽殼25%,松林土18%,麥麩10%,過磷酸鈣1%,糖、石膏各0.5%。 三、馴化栽培栽培時間一般在夏秋季。采取野外撒播栽培,雖然簡單,但菌種埋伏受氣候影響,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如播種期長期干旱和長期大雨,會對剛入土菌種造成損害,發菌不良,但栽培的松乳菇的優點與野生菇相仿。
野外播種,選自然生長松林地帶25年以上,樹林間長有少量茅草叢,抽出“t”溝槽播菌種,在松樹根周圍外,覆上地膜,蓋上草和松針,待45d后檢查菌絲是否萌發,如發現離菌種槽10??15cm處挖開土層如有菌絲形態,說明已發菌,這時候必須去掉地膜,讓其自然生長,如遇雷雨天氣,氣候適宜,很快就會出菇。開始現蕾大部分在抽槽周圍,并且叢生菇比較多,往后菌絲擴散可以在松林周圍普遍生長,它的生長與野生菌相似,一般在夏秋氣溫25℃??32℃之間大量出菇。 在栽培過程中必須注意幾點: 一是選擇松林地帶要有一定散射光,即二分陽光,八分陰涼; 二是松林播種一定要造成“t”溝槽下種覆土; 三是菌種使用期一般2年1次; 四是留心觀察,精心管理,無需在松林噴灑藥物,讓它處于自然生長狀態。
松乳菇屬紅菇科、乳菇屬,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樹蘑、松菌,是一種深受歡迎的美味食用菌。由于人工栽培難度大,松乳菇人工馴化栽培很少報道。筆者通過多年潛心研究,摸索出一套人工馴化栽培辦法。
一、形態特征 松乳菇菌蓋寬4??10cm,扁半球形,中央臍肚伸展后往下凹,邊緣最粗內卷后平展。濕時沾、無毛、蝦仁色、胡蘿卜黃色。傷變綠色,特別是菌蓋邊緣部分變綠顯著,菌肉初帶白色,后變胡蘿卜黃色,乳汁桔紅至醬紅色,后變綠色。味道稍辛辣,氣味好聞,菌褶與菌蓋同色,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較密,近柄處分叉,褶間有橫脈相連,受傷或老后變綠色,柄長2??5cm,粗1??2cm,近圓柱形中空,孢子橢圓或近圓形,有小疣和不完整網紋,8??10.5x6.5??7.5μm,孢子近米黃色。
二、菌種制作 松乳菇與其它菇類相似,菌種通常有母種、原種和栽培種。母種培養基配制:母種培養基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配方一:馬鈴薯(去皮)2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松針水1000m1;配方二:玉米粉100g,葡萄糖20g,瓊脂20g,松針水10o0ml。松針水必須要先把松針滲入水中煮后,再瀝出來的水才能用。松乳菇組織分離:取野外采摘野生鮮嫩菌株,形態要好,不變色,連根帶土用白細布或白紙包住。組織分離在接種箱內操作,取一小塊菌蓋與菌柄相交處,用接種針挑入試管斜面,輕輕壓平。由于松乳菇菌根屬野性生物易碎,開始無需用刺激性太大的藥物(如福爾馬林),取種菇塊要細心。最好在酒精燈火焰上方完成全過程組織分離。原種培養基配制:配方:松木屑78%,米糠或麥麩20%,糖、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針水。 栽培種的配制: 配方一:松木屑35%,玉米芯25%,松細沙土18%,谷殼10%,麥麩10%,復合肥2%; 配方二:松木屑45%,棉籽殼25%,松林土18%,麥麩10%,過磷酸鈣1%,糖、石膏各0.5%。 三、馴化栽培栽培時間一般在夏秋季。采取野外撒播栽培,雖然簡單,但菌種埋伏受氣候影響,會出現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如播種期長期干旱和長期大雨,會對剛入土菌種造成損害,發菌不良,但栽培的松乳菇的優點與野生菇相仿。
野外播種,選自然生長松林地帶25年以上,樹林間長有少量茅草叢,抽出“t”溝槽播菌種,在松樹根周圍外,覆上地膜,蓋上草和松針,待45d后檢查菌絲是否萌發,如發現離菌種槽10??15cm處挖開土層如有菌絲形態,說明已發菌,這時候必須去掉地膜,讓其自然生長,如遇雷雨天氣,氣候適宜,很快就會出菇。開始現蕾大部分在抽槽周圍,并且叢生菇比較多,往后菌絲擴散可以在松林周圍普遍生長,它的生長與野生菌相似,一般在夏秋氣溫25℃??32℃之間大量出菇。 在栽培過程中必須注意幾點: 一是選擇松林地帶要有一定散射光,即二分陽光,八分陰涼; 二是松林播種一定要造成“t”溝槽下種覆土; 三是菌種使用期一般2年1次; 四是留心觀察,精心管理,無需在松林噴灑藥物,讓它處于自然生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