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管理是檢驗檢測機構投入工作量最大、管理內容最多、技術要求最高的部分,設備維護、檢定/校準、期間核查是設備管理的三個重要手段,設備維護是防止設備性能退化的,檢定/校準是確保設備量值準確的,設備期間核查是增強對設備狀態可信度的。做好設備管理固然重要,做好設備的日常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好設備控制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檢驗檢測機構應保存對檢驗檢測具有影響的設備及其軟件的記錄。
做好設備及其軟件的記錄,應建立完整的信息檔案,做到統一建檔、統一管理、一臺一檔。設備記錄至少應包括以下信息(CNAS-CL01:2018 6.4.13):
a)設備及其軟件的識別,設備的名稱;
b)制造商名稱、型號、序列號或其他唯一性標識,實行編號管理,是唯一性的;
c)核查設備是否符合規范的記錄,設備安裝、調試和驗收報告,計量確認及使用前驗證記錄;
d)當前位置(適用時) ;
e)制造商的說明書(如果有);
f)檢定、校準證書;
g)設備維護計劃. 以及已維護記錄(適用時) ;
h)設備的任何損壞、故障、改裝或修理。
在此想強調一點,建立檔案一方面方便設備統一管理,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所包含的設備信息非常有用,對這些信息進行調閱和分析,可使我們掌握設備的狀態,為后續使用維護、檢定/校準、期間核查等提供依據。
(2)用于檢驗檢測并對結果有影響的設備及其軟件,如可能,應加以唯一性標識。
通常設備有三種標識:
a)管理標識,包括設備編號(唯一性編號)、名稱、型號、使用人、放置地點等。
b)狀態標識,儀器設備的狀態標識可分為“合格”、“準用” 和“停用” 三種,通常以“綠”、“黃”、“紅”三種顏色表示。
c)計量標識,包括檢定/校準日期、有效期、檢定/校準單位、主要參數等。
對設備進行標識管理,便于使用人員識別設備狀態,直觀、明了,對設備控制很有效。
(3)檢驗檢測設備應由經過授權的人員操作并對其進行正常維護。
設備管理應是誰使用誰管理,設備操作人員在設備管理中處于較為重要的位置,對設備是否滿足檢驗檢測要求至關重要,設備操作人員應經過授權。
對設備操作人員的授權是有條件的,需經過培訓并具備相應的能力。
首先,應經過設備供應商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設備原理、設備結構、設備操作以及設備維護。
其次,應經過使用標準方法的培訓,包括方法的選擇、環境條件的識別、設備條件的控制,能夠正確運用該方法并獲得準確的結果。
第三,應做好記錄的培訓,包括設備使用、維護記錄,使用前確認記錄、期間核查記錄等。
培訓內容完成后,應經過能力確認,確認其具備開展工作的能力;應經過人員監督,評價其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方可對其授權,這種授權不僅包含工作內容和工作量,還應包含工作質量以及風險控制的要求,是完整的授權。經過授權的人員,就應對自己的工作和結果負責。
(4)若設備脫離了檢驗檢測機構的直接控制,應確保該設備返回后,在使用前對其功能和檢定、校準狀態進行核查,并得到滿意結果。
重新投入使用,包括故障修復、檢定/校準返回、租用歸還、長期停用等。重新投入使用前,應對設備的功能和檢定/校準狀態進行核查。
與使用前確認略有不同,這里應區分幾種情況:如果是檢定/校準返回,可直接進行計量確認,確認其是否滿足檢驗檢測的要求;如是故障修復,應考慮重新檢定/校準,以確保量值準確;如果檢定/校準不能立即獲得,應采用期間核查的方式,以保持對設備狀態的信心。
“人”與“設備”是實驗室細分到不能再分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就像數值的“0”和“1”,哲學的“物質”和“意識”,所有活動都是由這兩個因素衍生出來的,對這兩個因素的研究與管理,決定著實驗室的運作能力和水平。
實驗室應持續加強對設備的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