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食源性病毒?
食源性病毒是指以食物為載體,導致人類患病的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瘋牛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輪狀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及諾如病毒等。
食源性病毒不容忽視
雖然病毒通常在食品本身難以增殖增長,但是:
食品都可以作為病毒的載體,全世界每年因誤食含有病毒的水、土壤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經病毒攜帶者收工加工的食品而引起的疾病時有發生。
研究表明病毒能夠在食品中存活數天甚至數周而不喪失感染性
許多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傳統工藝諸如 pH、溫度、水分活度等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毒繁殖。
由此可見,作為引起食源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病毒危害是不容忽視的。
食源性病毒污染途徑
1.食品原料在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的各個環節中由于被病毒攜帶者直接或間接觸而被污染,如甲型肝炎病毒等。
2.人和動物可通過糞便、尸體等使攜帶的病毒污染各種食物、用具和水源,并由口進入消化道感染健康的人或動物,如呼吸腸道病毒等。
3.健康的人或動物在與攜帶病毒的人或動物接觸后而感染病毒,并隨著人或動物的流動而廣泛傳播,導致惡性循環。
4.一些昆蟲諸如蚊、蠅、鼠類、跳蚤等可作為某些病毒的移動傳播媒介,造成食品污染,并通過食物鏈的傳播逐級感染。
5.受病毒污染的食品被人或動物吸收后,又可隨著糞便、唾液等排出體外,造成二次污染。
食源性病毒分類
1.人類腸道病毒
主要存在于人糞便和下水道中,室內表面是致病性病毒的可能來源和集結地,江河口貝、甲殼類生物體內一般可以發現到腸道病毒。如甲肝病毒、戊肝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諾如病毒(NV)、腸道病毒71、柯薩奇病毒。
2.人和動物共宿主的食源性病毒
指在一些動物與人類之間傳播的病毒。人類可經多種途徑染上病毒:直接接觸動物或這些動物所污染的物件;被蚊子等帶菌病媒所咬;以及飲用受污染的食水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屬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如禽流感病毒。
3.朊病毒
能夠浸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生存的蛋白質,它只有蛋白質、無核酸、既有感染性,又有傳染性,如瘋牛病。
食源性病毒耐受特性
以上述三種病毒為例,可見病毒的消滅并不容易,但傳統消滅病毒的工藝中仍然以熱處理最有有效,能夠明顯減少病毒含量,有研究表明,牛奶在65-75℃范圍內,當溫度升高時,HAV數量迅速減少,其原理可能是高溫改變了病毒上衣殼蛋白結構的改變。近年來,科研人員也正在研究其他新型處理技術對食源性病毒的消毒影響,主要有高靜壓技術、紫外線技術、輻照技術等。
而另外一種策略是應從源頭加以控制。
食源性病毒的源頭控制
1.加強對食品生產人員的健康管理
以甲肝病毒為例,對食品生產、加工人員要定期進行體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隔離。對病人的排泄物、血液、食具、物品、床單、衣物等須進行嚴格消毒。
2.加強手部清潔
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后,以及處理嘔吐物或糞便后須徹底洗凈雙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3.加強水的管理
水源性傳播途徑,是連接病毒攜帶者和食品污染的重要環節。加強飲用水的管理,保護水源,嚴防飲用水被糞便污染,有條件時可對飲用水進行消毒處理。
4.原料來源管控
病毒對食品的污染以及對人體的危害呈現明顯的季節件。是由于該季節自然條件適合于該病毒的傳播。一般呼吸道病毒的持續污染和流行常常發生在冬春季節,腸道病毒、肝炎病毒等常發生在夏秋季。在某一時期某個地區某種病毒污染 食品數量顯著地超過了平時的污染量即為流行性污染。因此應注意在適當時機控制來自病毒爆發區域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