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營養 必須有充足的營養物質才能為細菌的新陳代謝及生長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足夠的能量。 適宜的溫度 細胞生長的溫度極限為-7℃~90℃。各類細菌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可分為嗜冷菌(psychrophiles),最適生長溫度為(10℃~20℃);嗜溫菌(mesophiles),20℃~40℃;嗜熱菌(thermophiles),在高至56℃~60℃生長最好。病原菌均為嗜溫菌,最適溫度為人體的體溫,即37℃,故實驗室一般采用37℃培養細菌。有些嗜溫菌低溫下也可生長繁殖,如5℃冰箱內,金黃色葡萄球菌緩慢生長釋放毒素,故食用過夜冰箱冷存食物,可致食物中毒。 合適的酸堿度 在細菌的新陳代謝過程中,酶的活性在一定的ph范圍才能發揮。多數病原菌最適ph為中性或弱堿性(ph7.2~7.6)。人類血液、組織液ph為7.4,細菌極易生存。胃液偏酸,絕大從數細菌可被殺死。個別細菌在堿性條件下生長良好,如霍亂孤菌在ph8.4~9.2時生長最好;也有的細菌最適ph偏酸,如結核桿菌(ph6.5~6.8)、乳本鄉桿菌(ph5.5)。細菌代謝過程中分解糖產酸,ph下降,影響細菌生長,所以培養基中應加入緩沖劑,保持ph穩定。 必要的氣體環境 氧的存大與否和生長有關,有些細菌僅能在有氧條件下生長;有的只能在無氧環境下生長;而大多數病原菌在有氧及無氧的條件下均能生存。一般細菌代謝中都需CO2,但大多數細菌自身代謝所產生的CO2即可滿足需要。有些細菌,如腦膜炎雙球菌在初次分離時需要較高濃度的co2(5~10%),否則生長很差甚至不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