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科研活動的人,有的稱作科學家,有的稱作技術員,也有碩士生、博士生等等。這是一個體系,一個系統,如果這個系統中的每個人都能夠各司其職,這樣的系統就會有較高的科研效率和產出。但是,在我們中國,有個看起來似乎不應該是問題的事情卻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中國科研的技術員問題。
不同的人對技術員在科研中作用的看法是不一樣的。一些人認為,技術員要做的是重復性勞動,在實驗室研究人員的要求下,去認真完成一些輔助性科研任務,是創造性低、稍加培訓就可上手的工作。相應地,技術員不應該對工資有太高的要求。
正是上述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導致一種“技術員歧視”,使得中國科研系統中技術員隊伍出現嚴重問題,技術員技術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高水平技術員不斷地流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某些研究機構研究成果的可信程度在不斷降低。
事實上,好的技術員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得力助手,也是他們的良師益友,我的導師的導師、中國腦研究的先驅張香桐教授就很厚待當時的技術員。但自改革開放以來,科學家的待遇、PI(主要研究人員)的待遇在不斷地提升,但是技術員的待遇問題直到前幾年才進入到我們決策者的視野。試想一下,是不是光靠PI們自己或者他們所帶的學生就可以做出完美的實驗?如果一個實驗室沒有高水平的、敬業的技術員、沒有受人尊重的技術員,只有那些被認為只能夠做重復勞動、待遇低下的技術員,這樣的實驗室能夠出得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嗎?如果真有幾篇“高水平”的文章發表出來,能夠經得起其他實驗室的檢驗嗎?
技術員從事的所謂技術性的工作,其實也是有很強科學含量的工作。不能夠認為,我們現代的研究有眾多先進的儀器輔助,技術員就可以像個機器人那樣做重復的工作,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根本就是不懂科學研究。機器運行得是否符合規范,研究結果是否受到了其他未知因素的影響,不親自做實驗的人是根本無從得知的。一個實驗室,沒有一個可靠的技術人員,盡是一些剛入門的研究生,或者再加上一些也是自學成才的師哥師姐,以及一個不停地出差、開會、寫報告、申請課題的導師,這樣的實驗室,與其說他們在從事科學研究,不客氣地說,就是在瞎胡鬧。這樣的實驗室,實際上是拿著納稅人的錢進行著低級的科學游戲。不錯,畢業出來的學生各自都發表了一篇或是數篇SCI文章,但是,這些文章的科學含量究竟如何,他們自己心理最清楚。那些碩士、博士一畢業,眼睛好像都看著遠方、看著國外,卻不知道該低頭看一看自己的腳下,一路走過來的是一種什么樣的道路。
一臺機器,每個零件都不是點綴,都需要在各自的位置上兢兢業業工作,也都需要獲得平等的尊重。如果缺乏一些重要的零件,其他的部分真的能夠“代償”嗎?缺乏好的技術員的實驗室,學生必須要學會一些技術活,這是必須的,但是,學得對不對就天知道了。另外,為了把實驗做好,有的學生確實很努力地學習了大量的技術性的知識,可是,臨到畢業完不成規定的實驗,就只能不斷地延期、再延期,實在不能延期了就考慮用其他方法畢業了。另外,缺乏合格的技術員,學生畢業了就等于技術中斷了,再進來的學生又得從頭來,而且還是自學的。這樣的實驗室效率其實是非常低下的。
現代科學研究所需要的技術越來越復雜,可是有的科學家的思想還停留在文革前的自力更生年代。可以花錢買的舍不得買,就自己做,做又做的不專業,還浪費了參與人員大量寶貴的時間。時間是衡量生命的尺子,為國家節省科研經費固然不錯,但以浪費科研人員生命為代價的省錢,卻又無法做到和國外科研水平相匹敵,這樣的省錢又會好到哪里去呢?購買不太昂貴的商品化的科研設備,然后再訓練一個專門的、有敬業精神的技術員,可以對實驗室的科研和技術力量有個持續的支撐作用,不至于在學生畢業的情況下導致技術斷裂、從頭再來。不了解技術員的作用,自然就不知道如何組織和管理實驗室,如此,實驗室成員就很容易各自為政,做一些低水平的工作,科研的積累性就無從說起。
要重視技術員的作用,就要清醒地認識到科研人員和技術員工作性質上的差別。科研人員需要懂一些技術,但卻不能夠代替技術員的作用,不懂得這一點,就很可能把一個優秀的科研人員當成技術員長期使用從而浪費了這個科研人員的價值;技術員需要懂得一些科研方面的知識,否則,實驗一旦出錯,就會對科研工作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但是我們不能夠像要求科研人員一樣要求技術員懂得那么多的理論,只要這個技術員能夠按科研人員的要求嚴格做好相應的實驗即可。
由于學科的不同,技術員所具備的素質也不一樣,但是,不能夠因為技術員工作的性質而不被他人尊重,這一點更需要從經濟上和職稱上得到體現。離開了技術員,科研人員又會有什么科研成果呢?所以要發揮技術員的作用,就要從尊重他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