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制品基本介紹
1.基本類型
2.腐敗變質現象
罐頭制品微生物類型
1.低酸性污染菌
2.酸性污染菌
罐頭制品腐敗變質原因
微生物檢測方法及變質控制措施
01 密封性檢測
02 微生物檢測
03 分子生物學鑒定法
01 研究結論
02 控制措施
來源:任再琴《罐頭制品中微生物的檢測方法》
罐頭制品類型多樣,主要是因為這類食品pH值存在差異,常見類型有兩種:①低酸性(pH大于4.5,水活性大于0.86)。②酸性(pH小于4.5)。
針對罐頭制品微生物檢測時,往往以差異性培養基為基礎。
常見罐頭腐敗變質現象表現在4個方面:
①平酸腐敗。罐裝內部酸度迅速增多,無氣體,罐裝外部無任何異常。
②發霉。罐頭食品表面出現較多霉菌,霉菌產生原因即罐裝內部進入空氣。
③胖聽。一般來講,罐裝底部為內凹狀,一旦產生胖聽現象,則會產生鼓音。
④黑變腐敗。罐頭食品產生硫化氫,在反應作用下,形成黑色硫化亞鐵,這類物質長時間滯留罐裝內部,導致罐頭食品顏色變黑。
在罐頭食品生產、制作的過程中,逐步進行殺菌處理,但這并不能完全消滅微生物,殘留微生物會導致罐頭制品變質,嚴重污染外界環境。除了pH值存在不同外,罐頭食品殺菌時間、殺菌溫度等存在差異,導致罐頭制品易產生微生物,下文具體分析微生物類別。
低酸性污染菌產生原因即嗜熱性需氧芽孢菌形成導致食品變質,具體分析如下。
溫度超過42 ℃,這種溫度條件下貯存低酸性罐頭,會為嗜熱性需氧芽孢菌提供生長空間,最終增加罐頭食品酸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罐頭制品食用價值。這類污染菌不會產生氣體,因此不存在罐聽膨脹現象,由于原因菌存在差異,進而罐頭食品變質細分2種類型:①硫化臭變質。②產氣型變質。
酸性污染菌細分3種:
①抗熱性霉菌。黃色絲衣霉菌基本特點為具有較強抗熱力,生存條件為溫度84°C、半小時、氧氣充足。白色系衣霉菌基本特點為:具有較強抗熱力,生存條件為溫度77℃、半小時,罐頭食品內部組織結構改變后,微生物會大量產生。
②丁酸厭氧菌。這類細菌會產生酸臭氣味。
③不產芽孢的桿菌及酵母菌。其中,明串珠菌形成的酸敗、產氣性敗壞會導致食品變質;此外,果味飲料罐還會出現罐體膨脹現象。
罐頭制品會出現腐敗變質現象,主要由以下4種原因導致。
1.細菌消滅前腐敗
罐頭食品進行預處理之前,受酵素影響較大,再加上微生物作用十分明顯,最終會聚集大量氣體,在一定程度上累積較多死亡微生物。一旦死亡微生物處理不當,會產生較多病原菌,食用這類罐頭制品的消費者會食物中毒,食用者的身體健康受到不利影響。罐頭食品品質提升的前提即原料品質得到保證。需要注意的是,原料品質檢驗是極為必要的,一旦發生質量不達標的原料,應及時淘汰,嚴格檢查各個加工步驟,全面提升食品質量,合理控制各環節加工溫度以及加工時間。
2.殺菌操作不到位
罐頭制品殺菌操作不到位,具體表現為殺菌熱處理不當、殺菌操作失誤、殺菌物質配制不合理、殺菌時間較短等。為了具體落實殺菌操作,應優化殺菌步驟,有計劃、有目標地執行罐頭制品殺菌任務。①有步驟填充、密封罐頭。②針對罐頭制品加熱處理,加熱時間60 min。③全面監督、具體記錄熱處理設備及工具,確保細菌消滅操作符合殺菌需要。
3.嗜熱菌期間腐敗
罐頭食品存儲溫度超過41°C時極易產生嗜熱性,并且嗜熱性類型多樣,最終會產生食品變質問題。因此,嗜熱處理后應及時冷卻,爭取在短時間內降溫,這能大大降低食品變質概率,最適宜的冷卻溫度為36 ~ 41 ℃。
4.細菌消滅后腐敗
罐頭制品殺菌處理后,一旦產生微生物細菌,那么腐敗概率會大大提高,這類腐敗現象發生概率大約70%。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填充工具操作不合理,罐頭卷封存在漏洞,殺菌處理操作失誤,罐頭滑道存在微生物污染。
1.基本檢測方法
罐頭制品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密封性檢測、微生物學檢測兩種,分子生物學鑒定法的使用頻率相對來說也較高,不同檢測法的具體檢測步驟分析如下。
隨機抽取廠家100個罐頭制品樣品,將其置于36℃溫箱中,培養時間大約一周,觀察樣品罐頭是否存在膨脹現象。接下來將其置入水浴鍋,逐漸提高水溫,在這一過程細致觀察、記錄氣泡變化情況,觀察時間大約6 min,根據氣泡變化情況了解密封現象。其中,玻璃罐進行密封試驗時,為了避免出現驟熱爆裂現象,應先將其置入溫水,然后提高水溫。除此之外,組織膨脹試驗活動,罐頭食品生產之后,控制存儲環境溫度為37℃,存儲時間8d;對于水果罐頭或者蔬菜罐頭,控制存儲環境溫度為21 ~ 24 °C,存儲時間同樣為8d左右。接下來細致觀察罐裝頂部和底部是否有凸起現象,通過敲擊判斷空響音印。
檢測之前應完成樣品消毒處理任務,這能大大提高實驗結果準確性。①進行培養檢查。優選適合的培養基,樣品量為1.5g或者1.5 mL,不同狀態樣品同時檢驗時,樣品量各取一半。為了提高樣品檢驗準確性,準備營養瓊脂平板,確保培養基管與營養瓊脂平板暴露時間一致。樣品接種處理后,將二者共同放置于溫箱,溫箱溫度為36℃,培養時間為2d,定期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②在顯微鏡設備下觀察檢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針對罐頭食品進行涂片處理,待較弱火焰固定后,應用芽孢染色法完成鏡檢操作。對于脂肪過多的罐頭制品,待弱火焰固定之后,利用二甲苯有效去除多余脂肪,接下來再次固定處理,最后進行染色鏡檢。
①設計、合成16S rDNA的通用引物。
②提取基因組DNA。在這一過程中,應用熱裂解法,該方法應用過后進行檢測確認,基本方式為電泳檢測法,即對PCR擴增產物進行電泳檢測。在此期間,借助瓊脂糖凝膠完成檢測,瓊脂糖凝膠用量為1.1%。
③測定序列。電泳檢測操作結束后,回收DNA條帶,對比分析基因序列,根據對比結果尋找菌種,接下來應用MEGA4軟件進行同源性分析,有步驟、有計劃地建立系統發育樹。16S rDNA基因長度大約1450 bp,它作為“分子化石”的一種,常用來分析細菌分類學。電泳測試結果顯示,1450 bp左右呈現亮色條帶,進而能夠斷定擴增產物即16S rDNA,測序處理后,菌株zjz001基因長度約為1385 bp。觀察并分析菌株zjz001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變化情況,最終證實細菌為陰溝腸桿菌。此外,新種有待深入研究、具體證實。
2.變質控制措施
罐頭制品類型多樣,這類產生的微生物受pH影響較大,同時,pH值也是細分食品酸度的主要依據。對比可知,低酸性食品微生物數量少于酸性食品微生物數量;并且,低酸性食品微生物種類少于酸性食品微生物種類。微生物生長環境存在差異,最終形成的污染菌不盡相同,進而應堅持分離培養原則,根據分離培養結果了解細菌增長情況。有步驟地組織生化實驗,參照細菌鑒定手冊、借助相關鑒定儀器準確判斷微生物細菌,以便為細菌控制措施制定提供依據,這能有效降低微生物產生概率,全面保證罐頭制品安全。
具體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①嚴格控制原材料質量。在罐頭包裝清洗、具體加工等環節參照環境衛生標準來操作,一旦發現質量不合格的原材料,應對這類原材料分離處理,并探究質量低下的原因,待原材料質量達標后進行包裝、加工操作。
②按照罐頭制品殺菌流程有步驟操作,優選適合的殺菌工藝;與此同時,全面監督、準確記錄加熱殺菌次數,確保殺菌操作徹底進行,直到符合無菌要求。
③罐頭密封工作具體落實,根據衛生標準以及衛生要求合理使用冷卻水,以此減少二次污染,大大降低二次污染現象發生概率,這能全面保證罐頭制品質量和食用安全。
④罐頭制品運輸期間應輕拿輕放,以免罐頭制品磕碰導致包裝完整性被破壞;此外,合理控制罐頭產品存儲條件,保證存儲條件適宜性。由于罐頭制品微生物污染現象十分普遍,因此生產廠家應提高安全意識,全面做好安全生產、安全監督工作,在生產環節、加工處理環節、運輸環節、存儲環節嚴格把關,盡最大可能降低污染的概率,全面消滅微生物,保障罐頭制品安全。
來源:任再琴《罐頭制品中微生物的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