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力驗證
按照預先制訂的準則,通過實驗室間比對,來評價參加者的能力。當有的量值的溯源尚難實現或無法實現時,可利用能力驗證來表明測量結果的可信性。
2、實驗室能力驗證
實驗室能力驗證是利用實驗室間比對來判定實驗室的能力的活動,也是認可機構加入和維持國際相互承認協議(MRA)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能力驗證樣品接收及準備
1、操作前仔細閱讀參指導書,關鍵是小的備注要注意,很多特殊情況的處理大都在備注里。
2、樣品接收前的檢查很重要,首先對樣品的完整性進行檢查,對信息的閱讀要全面,如果發現樣品有問題及時溝通,這樣要比做樣品的時候在發現來的要及時,能節省不少的時間;
3、作業指導書的閱讀要到位,很多能力驗證樣品寄到后要跟一份作業指導書,作業指導書中往往會對本次能力驗證的樣品、成分、尺寸、選擇方法、樣品的結果記錄、包括修約或樣品的粘貼、樣品寄發的注意事項等有明確的規定,熟讀這些對試驗準備有很好的作用。比如有的會要求將試驗后樣品一塊寄發組織單位,有的實驗室如果不仔細閱讀的話很容易將測試后樣品立即處理掉,如果寄樣時在看見可就完了。
4、測試前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包括設備的校準、試運行等,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正式測試前選擇一塊相仿的樣品進行一下預測試,這樣會將測試過程中的問題提前發現提前解決。對正式測試的操作有幫助。
三、能力驗證樣品預處理
1、培養基配制充分混勻后再滅菌。
正確做法是用一部分水攪拌均勻后,再加入剩余水量,混勻后滅菌或分裝。
2、混菌法倒皿要充分混勻。
培養基倒完要左5圈右5圈(混勻速度一定要慢,目的是——避免培養基波動到二皿接觸的縫隙部分造成后續污染),找較水平位置冷卻凝固。
3、培養基要不要覆蓋問題。
覆蓋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活菌在培養基表層通過鞭毛移動,造成片狀生長,無法計數這一不利現象的發生。這里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不運動的菌,可以不覆蓋,對于運動的菌覆蓋。
總結一下:
a長期檢測同一種樣品,不覆蓋并無蔓延現象,不覆蓋;長期檢測蔓延選擇了覆蓋,一直覆蓋。
b未知樣品,進行覆蓋和不覆蓋的比對實驗,然后決定以后同樣的樣品是否需要覆蓋。養成經驗。
c能力驗證實驗,覆蓋和不覆蓋的都做,不要吝惜那么一點點培養基或耗材,畢竟能力驗證實驗做的漂亮才是實驗室(是室而不是人!)能力的綜合體現。
4、培養過程防止平皿干燥。
培養過程中培養基可以倒的適當厚一些,比如25mL。培養箱底部接一個不銹鋼盆,裝上足量無菌水。
5、 實驗培養過程勤觀察。
微生物培養過程一般需要幾小時到幾十小時,要利用這段時間觀察培養箱及菌生長情況,比如溫度是否穩定,培養室內濕度如何等等,多思多看,準備預案。方有可能得到與盲樣一致的實驗結果。
原始記錄應有條理、思路清晰,完整準確地記錄菌株鑒定檢驗的全過程,原始記錄要包含時間、試驗現象、試驗結果三個要素,方便試驗出現問題的查找。
四、實驗過程一定要做陰陽對照
陽性對照,是在試驗中,檢驗培養基和培養條件是否適合,如果在實驗中,陽性實驗沒有生長的話,那這個實驗是失敗的。陰性對照主要是檢測培養基是否污染,在沒有加入任何東西培養時,培養基培養后還是會顯示陽性結果,這就說明培養基滅菌不徹底,染菌了,這樣也會影響實驗結果的。
五、培養基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1、培養基配制充分混勻后再滅菌。
正確做法是用一部分水攪拌均勻后,再加入剩余水量,混勻后滅菌或分裝。
一定要用震蕩器充分混勻水化液,作為檢測原液,普通手搖混勻與經震蕩器混勻的樣品液,計數結果相差較大。混勻后的樣品嚴格按照指導書規定的時間進行檢驗。
2、混菌法倒皿要充分混勻。
培養基倒完要左5圈右5圈(混勻速度一定要慢,目的是——避免培養基波動到二皿接觸的縫隙部分造成后續污染),找較水平位置冷卻凝固。
3、培養基要不要覆蓋問題。
覆蓋的目的是為了阻止活菌在培養基表層通過鞭毛移動,造成片狀生長,無法計數這一不利現象的發生。這里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不運動的菌,可以不覆蓋,對于運動的菌覆蓋。
總結一下:
a 長期檢測同一種樣品,不覆蓋并無蔓延現象,不覆蓋;長期檢測蔓延選擇了覆蓋,一直覆蓋。
b 未知樣品,進行覆蓋和不覆蓋的比對實驗,然后決定以后同樣的樣品是否需要覆蓋。養成經驗。
c 能力驗證實驗,覆蓋和不覆蓋的都做,不要吝惜那么一點點培養基或耗材,畢竟能力驗證實驗做的漂亮才是實驗室(是室而不是人!)能力的綜合體現。
4、 實驗培養過程勤觀察。
微生物培養過程一般需要幾小時到幾十小時,要利用這段時間觀察培養箱及菌生長情況,比如溫度是否穩定,培養室內濕度如何等等,多思多看,準備預案。方有可能得到與盲樣一致的實驗結果。
原始記錄應有條理、思路清晰,完整準確地記錄菌株鑒定檢驗的全過程,原始記錄要包含檢測時間、檢測現象、檢測結果三個要素,方便檢測出現問題的溯源。
六、結果判定
結果的判定一般根據設備操作,但是對于人為操作如評級、手工操作等結果可能會因為人員的差別而會有不同的偏差,這樣在判定時最好是找有經驗的部門負責人或質量專家一塊定奪,這樣的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