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東
(珠海檢驗檢疫局,廣東珠海)
摘要:對CIQ應用HACCP體系對“從農田到餐桌”進行監管的一些問題,如生產輸境內與輸境外的產品在同一家企業同時并存;原輔料驗收時食品鏈中提供的合格證明的互認;以是否建立了HACCP體系的作為企業分類管理重要依據;HACCP監管的執行力;應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HACCP體系應用與建立大質檢文化關系;信息分析技術在食品鏈中的應用等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HACCP體系 CIQ監管 從農田到餐桌
“從農田到餐桌”對CIQ而言,“農田”只能監管到出口(境)的種植和養殖基地,而對于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而言,監管職能只能是監管到與出口(境)相關的產品或注冊(備案)基地。生產加工企業亦然,CIQ并不能監管到“餐桌”和市場流通環節。這是由部門職責所決定的。
這樣,在該食品鏈條的監管中會呈現出CIQ的特點,即并不能覆蓋整個鏈條,必須要取得別的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反映在實踐中就是各相關部門的監督結果互認的問題,加強溝通的問題。運用HACCP的理論分析食品鏈,鏈條也有一些關鍵的點,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關鍵的鏈條也有一些關鍵的環節,也應該有所謂的CCP點。以下結合在監管過程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及解問題的建議進行探討。
問題1:生產輸境內與輸境外的產品在同一家企業同時并存的情況。理論上講,根據WTO的國民待遇的原則,中國人與外國人的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應是基本一致的。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中國人能吃的,外國人也能吃”,這里此問題我們不展開討論,但事實如何,值得大家的進一步了解。某出口豬場的場長曾和我們私下聊天說:“最好的豬都賣到境外去了,每月都有約兩百多頭殘次或預留多點的豬在境內市場消化掉了。但按照境內市場價格,這些豬都是虧本著賣的”。許多養雞場的管理者也反映過類似的情況,有出口(境)配額的雞,能賣到相對好的價錢。如果他們所說的這些情況是真的,至少說明同樣的產品,在境內銷售就賣不到理想的價格。那么,是否可以由此推斷銷到境外的產品生產成本高,用料講究點呢?假設內外有別的話,在對待食品安全問題是否也一樣?這都需要引起我們的監管人員注意的。在這里,如果要講HACCP在CIQ對“從農田到餐桌”的監管應用,我們只能對企業強調出口(境)到不同國家地區的產品要符合相應標準,境外標準與國內不一致的地方,就要特別注意,在制定相應的關鍵限值時就要考慮,不要混淆。充分發揮企業HACCP小組的作用,注意工藝調整后各種關鍵限值的調整。
問題2:原輔料驗收時食品鏈中提供的合格證明的互認問題。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發現,一般企業HACCP體系都把原輔料的驗收作為關鍵控制點來控制,關鍵限值設定為是否有供應商的合格承諾(證明)。一般監管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把供應商的合格承諾(證明)理解成為產品檢測合格證明。而監管人員往往只認可官方的檢測報告,企業內部發出的報告一般并不被認可。這里就涉及到可追溯的鏈條問題?如果供應商所開的合格承諾(證明)來自于HACCP或者GAP認證企業呢?監管人員是否應該予于認可。檢測是需要費用的,且在實際操作中,檢測的項目的覆蓋面往往有限,常常也不能充分證明原輔料是合格的。所以建議原輔料的購進要注意向正規的供應商采購,即使在超市或者商場購進也要注意原始單據的保管與歸檔,以便必要時為食品供應鏈條提供可追溯的依據。供應鏈提供合格證明的互認亦應成為監管部門的考慮的事情。要引導企業自己去監督供應商的行為。
問題3:以是否建立了HACCP體系的企業作為分類管理重要依據的問題。食品生產企業是否應該實行分類管理,一直沒有定論。建立該體系的目的是為了抓住關鍵,減少對成品的檢測,加快通關速度。如果在食品鏈中各企業通過認證與否一個樣,執行體系效果的好壞一個樣,那么勢必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而對CIQ而言,也得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去監督,很容易陷入無謂的重復勞動當中。但是“三聚氰胺”事件以來,食品生產企業的“免檢”制度的取消,似乎讓食品企業的分類管理之路越走越窄。“電子監管”系統原來設計所體現的類似于分類管理的一些做法似乎不了了之。這樣各地CIQ在執行監管時的目光方面有待統一。
問題4:HACCP體系在“從農田到餐桌”監管的執行力的問題,體系建立以后,以后的工作就在于執行力的問題,再好的體系如果束之高閣,平時偶爾拿出來應付一下政府部門的檢查,這是沒有用的,關鍵在執行,而執行的關鍵在于HACCP小組的有效工作,許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并不愿意招聘專業人員,該小組形同虛設。食品安全法頒布以來,本來有建議在企業設立類似食品安全檢查員崗位并招聘專業人士。我個人認為很有必要,這樣可以通過制度來管人,就像注冊會計師資格、律師資格,執業醫師資格、執業獸醫資格等,國家組織統一考試,不失為提高執行力的有利措施。同樣,CIQ的執法也要到位。監管人員也必須要懂得HACCP的原理,最好要讓學食品專業背景的人員參與并制度化。
問題5:HACCP體系在“從農田到餐桌” 應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問題。“從農田到餐桌”是一個鏈條,其中也有關鍵點,如在“農田”和“生產加工”環節。而在“農田”環節,一般模式其關鍵點應在農獸藥使用、轉基因安全的評估等方面。“生產加工” 一般模式其關鍵點應設在原輔材料驗收,加熱或非加熱殺菌,金屬或非金屬異物探測等處;低酸罐頭類的還應包括裝罐、抽真空,密封,冷卻等處。隨著HACCP體系逐步深入民心,政府監管是到了該推出建立各種產品HACCP計劃模式指南的時候了。當然不同產品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建立統一模式以后,將給企業管理人員和CIQ監管人員提供重要的參考。經濟效益或者成本控制問題也是企業考慮的核心問題,因為體系的運作導致的人員的配置,糾偏的成本,GMP與SSOP有效性的保持所付出的代價,都需要通過安全食品會取得好的效益來得到補償。CIQ所采取的監管措施必須在保證監管有效的前提下,盡量給相關企業予優惠和便利,以體現出HACCP體系的精髓所在。
問題6:HACCP體系應用與建立大質檢文化的關系問題。監管過程中很多企業都說,技監局的QS要求的質量手冊與CIQ要求的衛生質量手冊不同,與ISO9000質量手冊又不一樣,搞得很難應對,只好哪個部門來就用那一套文件,企業疲于應對。大質檢文化強調“六合”, 大質檢的實現基本可以涵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鏈監管。而各部門監督結果的互認可以避免政出多門和行政資源的浪費。
問題7:信息分析技術在食品鏈中的應用。HACCP體系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是個動態的過程,而其調整的科學依托當然是信息分析技術,利用信息分析技術分析“從農田到餐桌”食品鏈中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各方信息,及時提出預警,這也使得HACCP體系可以做到與時俱進。如墨西哥灣發生漏油事件,則要對來自該海域捕撈的生物進行風險評估乃至發出預警。如近期《珠海特區報》報道的江門市的垃圾傾倒到珠海市斗門區一條村附近造成污染環境的事件,對此,至少作為珠海市的CIQ人員要關注這件事,如關注附近是否有備案的種植或養殖場以便及時采取措施。企業也需要提高這種風險意識。
總之,HACCP體系是一個富含哲理的體系,CIQ應用HACCP體系對“從農田到餐桌”進行監管是必須的和有著現實意義的。CIQ甚至可以嘗試運用體系的原理來管理和指導我們的監管工作,結合自身特點,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則監管工作必會上一新臺階。
原文下載: 《CIQ應用HACCP體系對“從農田到餐桌”食品鏈進行監管的一些問題的探討》.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