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CP作為食品行業預防性的安全質量保證體系得到了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美國、歐盟以及諸多發達或發展中國家的重視與普及,甚至成為市場準入的必備條件。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打破貿易壁壘,提高我國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競爭能力,2002年國家認監委下發的《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衛生注冊規范》中,把罐頭、水產品、肉及肉制品、速凍蔬菜、果蔬汁、含肉或水產品的速凍方便食品等六大類產品列入必須評審企業HACCP計劃的名錄,即此類生產企業在進行衛生注冊考核時,除了審查工廠基本條件、一般衛生要求是否符合注冊規范外,還必須對其HACCP計劃實施驗證。
HACCP計劃是以出口衛生注冊規范(GMP)基礎,以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SOP)為手段,以保證衛生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為目的的預防性控制手段,因此,可以說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建立的HACCP體系至少包括出口食品生產企業衛生注冊規范(GMP)、衛生標準操作程序(SSOP)、HACCP計劃、相關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其總體要求與實施難度已經遠遠高于那些不需評審HACCP計劃的出口食品衛生注冊企業,而且涉及都是安全風險程度高、出口高端市場的敏感性產品,不能不引起檢驗檢疫部門的重視。
從幾年來的注冊考核和監管實踐看,大型出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因硬件條件好、人員素質高,在建立和實施HACCP體系方面做的比較好,很多企業還通過了HACCP體系認證,這對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意識,增強產品安全性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少數需評審HACCP體系的中小企業受多種因素制約,在建立和實施HACCP體系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1、企業法人思想觀念落后,短期行為嚴重,滿足于為注冊而建體系,一旦通過注冊便束之高閣。遇到監督檢查,再“臨時抱佛腳”,安排人員編造記錄,湊合、應付;
2、管理人員基礎素質差,既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HACCP原理及內容,又缺乏系統培訓和操作演練,對HACCP體系一知半解,無所事從;
3、企業環境、廠房、生產加工、貯藏、檢測等硬件設施存在先天不足,改造又不到位,無法滿足HACCP體系有效運行的要求;
4、依賴思想嚴重。從注冊準備開始,生搬硬套已注冊企業的范本,導致體系文件不切實際,要么繁瑣復雜,難以執行,要么簡單粗略,流于形式。
當前,國際農產品食品貿易競爭日益激烈、出口食品安全衛生要求日益嚴格、市場準入條件日益苛刻、食品生產出口形勢日益嚴峻,檢驗檢疫部門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勞動,但為什么還會存在這些問題與現狀呢?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國食品生產企業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多數食品企業生產規模小,管理體制落后,缺乏行業自律,接軌意識不夠,競爭能力低下。
在諸多問題企業中,短期行為突出,或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環境條件低劣,或規模太小的企業都留不住人才,沒有了人才和穩定的員工隊伍,企業就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先進有效的HACCP體系乃至最基本的衛生質量管理體系都會成為“中看不中用”的擺設。
二是幫扶與監管的尺度把握問題。
多年來檢驗檢疫部門為了促進和擴大農產品食品出口,結合地方產業特點及中小企業現狀,采取了許多靈活便利措施,給企業創造發展機會,幫扶企業管理上臺階,因此,企業一旦獲得注冊資格,出口又沒什么大問題,即便監管中發現了嚴重不符合項,也多采取整改辦法,而不愿輕易注銷其資格,甚至形成注冊企業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的“面子”意識,使得基層檢驗檢疫部門成了這些企業的“保姆”,只能“輸血”,不能“斷血”,偏離了幫扶與監管并重的中心。
中小食品生產加工企業HACCP體系建立與應用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從表象上看,責任主要在企業,但從本質上來講,與衛生注冊監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可以說這些內外部矛盾與問題在一定時期內還會長期存在。為此,檢驗檢疫部門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幫扶”理念和績效觀,采取“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既加大扶優扶強力度,又加大監督查處力度,維護公正、公平的執法水準。
幫扶是有原則、有條件的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不是無原則的縱容、袒護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具體講就是不能只給企業“輸血”,甚至包辦一切,而是要從增強企業自身“造血”功能出發,嚴格遵循衛生注冊法規要求和市場“優勝劣汰”競爭規律,加強督促檢查,加大違規處理力度,打消個別中小企業存在的臨時和僥幸思想,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長期受益。
在績效觀方面,一個地區出口食品衛生注冊企業數量的多少與增補情況,受區域經濟狀況、產業地位、市場規律、企業實力等多種因素制約,檢驗檢疫部門可以結合地方產業特點,充分發揮注冊監管這一政策杠桿的調節作用,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不是主角,也不能代替企業。另外,不同地區農業產業化、食品加工業的側重點也會不同。因此,檢驗檢疫內部需要建立客觀、準確的衛生注冊監管工作評價準則,以規范、指導實際工作,正確評價工作成效。
其次,應注重注冊監管模式的創新。針對問題要害,采取果斷措施,以點帶面,強力推進。
1、在衛生注冊監管工作中引入食品安全體系“內審員”制度,制訂食品安全體系內審員的基本條件、責任、義務、誠信要求、考核評價等內容,并把擁有一定數量具備資格的內審員作為出口食品企業衛生注冊的前置條件,提高準入門檻,促使企業轉變思想,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員工素質提高,增強自我改進和持續改進能力。
2、建立工廠圖紙衛生注冊審核專家庫,實施專家會審制度,統一評審眼光,提高科學決策水平,降低企業基建成本或改造費用。注冊考核實踐中可以發現,不管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凡是經過圖紙審核和現場指導的新建廠或改建車間,其生產布局、工藝設置、設施配套等大多比較合理,其它一些老廠或沒有經過認真審核的工廠問題就多些,有些甚至改造了多次,效果仍不理想。鑒于這種情況,應著手建立專家會審程序或規范,實現圖紙會審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提高會審工作質量。
3、對衛生注冊企業實行“差別化分類監管”。即根據規模大小、產品特性、管理水平、人員結構、誠信記錄、輸出國家等因素分為高風險、一般風險、低風險管理企業三個層次,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監管頻次和力度,有的放矢,突出監管重點。不同風險管理企業之間存在轉化關系,若管理水平持續降低或發生出口食品安全質量問題,一般風險管理企業即可轉為中風險或高風險管理企業。
4、加大衛生注冊監管工作力度,引入“淘汰制”,實施嚴格的動態管理,增強企業危機感、公正感和社會責任感,創造“能進能出”的良性競爭氛圍。評價注冊工作成效既要看每年新增企業數、出口業績、市場拓展等指標,還要看淘汰的企業數、發現的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等內容,發揮注冊監管的調節作用,突現其生機和活力。
5、高度重視食品安全體系培訓工作,實現培訓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培訓是崗位學習、持續學習的必備條件,是建立政策水平高、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優的監管隊伍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群體的重要手段。
在監管人員培訓方面,除了強化法律法規、專業技能、評審技巧的掌握、運用之外,還應樹立“體系”概念,強化“體系”意識,即繼續引入ISO9000知識,在全面質量管理框架下,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做好衛生注冊評審與工廠管理的對接,提高綜合判斷能力和宏觀駕馭能力。
工廠人員培訓結合“內審員”政策實施,高標準、嚴要求,同時,在內審員政策中可規定,取得資格的內審員應有責任和義務對所在衛生注冊企業的全體員工實施系統培訓。通過這種“傳、幫、帶”的模式,既增強衛生注冊政策的嚴肅性和服務性,又延伸了檢驗檢疫的管理觸角。
可以相信,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彌補以及檢驗檢疫部門持續不斷的努力,中小食品生產加工企業HACCP體系的作用與效能會在3~5年內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水平。(寫于2007/6/20)
原文下載: 《中小食品生產加工企業HACCP體系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