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飽年代,掙扎在饑餓線上時,“民以食為天”主要是指吃飯活命;而小康乃至富裕時代的“民以食為天”則有了新意,主要是指吃什么、怎樣吃才可保持健康———健、壽、智、樂、美的“大健康食法”,這就是現代人的追求———都與食法有關。筆者總結了現代養生理念的15種原則:
節食少食。科學證明它不但可以“保胃口”、促食欲,還可延壽。基因學說證明:少食可使染色體端粒DNA的丟失延緩,端粒稱為“壽命生物鐘”,它隨歲月的增長而逐漸縮短。
素食。實為“以素為主”。土豆、各種綠色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可避免動脈硬化和防癌。近來提出,蔬菜應成為主食。素食可稱蔬食,指包括植物性食油在內的植物類食品,目前為飲食熱點,但不應只素不葷。
雜食。又稱博食、配食,指吃得雜。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種食品”,五谷雜糧受歡迎原因也在此。近來還興起吃野、吃粗(粗加工)、吃血、吃皮,適可而止地運用也可收效。
慢食。增加咀嚼時間,可謂功效奇妙,助消化,防胖減肥,健腦、美容、抗癌、助鈣吸收。日本提出每口飯嚼30次(30秒),一頓飯吃半小時以上。怎樣慢食?單純的意識控制,一不留心就會恢復快食,故要“設法”,例如邊吃邊讀(近年來國際上十分流行);用左手進食(還可開發右腦);或多吃有嚼頭的食品(燒得不太爛的肉、紅薯條、魚干、帶骨肉、帶刺魚、魚頭、富含纖維的蔬菜等)。
淡食。少鹽是主要內容,可有效預防高血壓。
早食。三餐均需早。早飯吃得早,可有效、及時地補充一夜未進食的暫時營養不足,提高和保護腦力;午、晚飯吃得早,可防胖及防病。近年來國際上對晚餐遲吃的危害更加關注了。
生食。在當前回歸自然聲中得到了加強。已有不少例子說明癌癥等絕癥是單靠生食而愈的。當前提倡“當生則生,當熟則熟”,能生食的盡量生食,并注意衛生。
冷(涼)食。冷食是人的本性,新興的“低溫延壽”法認為冷食、涼食可降體溫。“動則熟煮”也有弊端,對食物的活性與營養素有破壞作用。冷(涼)食習慣要逐漸養成,突然實行會帶來疾病,反而對健康不利。
鮮食。即吃得新鮮,宜采購新摘、新宰的食物。就廚要講究“鮮燒鮮食”、“吃多少燒多少”、“一頓吃完”,使冰箱的作用大減。這雖費事費神,但于健康有大益,習慣了就覺得不費事了。
定時食。三餐應定時定量,定時與人體生物種和諧合拍,且使食物得到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身體的活力有了時間保證,不易生病。
嚼食。與慢食有聯系,此指三餐之外再增加咀嚼機會。例如嚼口香糖、吃堅果等。增加咀嚼主要在于健腦和提高智力。
零食。不吃零食和零食過多都是誤區。零食不是單純為吃而吃,可補正餐間隔時間過長所造成的暫時性營養不足,近年來國際上提倡“五餐制”、“六餐制”甚至“羊吃草式進食”,都在于保持一天24小時的營養充足。上午10點左右、下午16點左右、晚21點左右可“小吃”(即零食)。
選食。現在,經過“葷的誤區”之后,可以冷靜地來選食了。科學家推薦了幾種好食品:花菜、草莓、豆類、酸奶、香菜、紅薯、金槍魚、洋蔥和大蒜、麥芽、木瓜;而烤羊肉串、方便面、腌制品、臭豆腐、松花蛋等是不好的食品,從而引發了“選食”新概念。
配食。即食物的搭配,在實行雜食時尤其應講究。在了解各種食物營養成分的基礎上進行“食物搭配”,今后會愈來愈普及,可能成為生活常識和“家庭常規”。
斷食。自古即有,隔一段時間(一月、數月)有一頓乃至一天不進食。“吃齋”,對其重新認識后認為除去迷信成分之后,這種“胃腸完全排空”,可有效而徹底地排出體內毒素,不在教的人也應采用。只是要注意饑餓承受力(如今人們都變嬌了)。
看來,目標確定之后方法便起決定作用。我們的養生目標是康壽,就要把“有效食法”這個問題解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