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胖子多,瘦子也不少。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等的人更是日趨增多。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與他們飲食上存在著誤區有一定的關系。
食不厭精,營養全棄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食不厭精,如精米、精面等,認為越精越好,越精越買。精米飯、精面粉的口感確實好些,但其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卻比糙米、面遜色得多。以稻米為例,據測算,每粒稻谷去掉外殼后的糙米,除碳水化合物外,95%的營養成分存在于表面上,而經過加工的精米,卻只剩5%的營養成分。這種口感好、賣相好的米,把富含營養的表皮通通去掉,即最有價值的植物蛋白、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如鋅、鐵、鈣等被當做“糟糠”拋棄了。
先焯后炒,維生素大減
蔬菜先焯后炒,即把蔬菜用開水煮過后,再用猛火熱炒和調味。認為青菜經開水煮過后,可除去澀味并保持其形、色等。殊不知,我們食用蔬菜的主要目的是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在維生素家族中,除了維生素A、E等為脂溶性的外,其他如維生素B、C等均為水溶性,而且它們的生物特性很不穩定,極易溶于水,也很不耐熱。在60攝氏度的水中焯幾分鐘,它們就大部分溶解在水中了,何況是在100攝氏度的開水中呢。像這樣折騰過的蔬菜,會大量丟失水溶性維生素和一些礦物質。
總之,蔬菜從收割到洗凈的各個環節,都要盡量保持可食用部分的完整而不破損,不可切碎后再洗,切開后不要放置太長時間,應隨切隨炒,隨炒隨吃,可生吃的(如黃瓜、西紅柿等)盡量涼拌生吃。這樣才能減少維生素的損失,保證我們每天能攝取足量的天然維生素。
老火靚湯,只剩下味道
老火靚湯,即把做湯料的豬骨、雞、鴨、魚等加水熬兩小時以上,甚至十幾小時,使熬出來的湯汁濃厚,味道確屬上乘,故稱為老火靚湯。這是廣州人,尤其是廣州家庭主婦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每當病人或其家屬向醫生詢問飲食上的問題時,也是開口閉口“煲什么湯好呢”。但這種熬很長時間的湯雖味美卻不利于健康。盡管湯味濃厚,但大部分蛋白質仍然在湯料上,而這時的湯料已是嚼之無味,不得已而棄之,影響了人體對蛋白質的攝入,而且維生素在長時間的高溫下也被破壞了。
早茶,喝得胃腸鬧“罷工”
飲早茶,這幾乎是珠三角地區特有的一種飲食方式。外地的朋友不要以為飲早茶僅是單純字面意義上的早上喝茶,而是喝茶并吃早點之意。請人飲茶,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指請喝茶,而是指請吃點心或便餐(當然包括同時喝茶,早茶還衍生出午茶、夜茶)。這種飲食方式不大科學:一是茶為堿性,會中和胃酸,影響胃對食物的消化。二是進餐時大量茶水稀釋了胃液,同樣影響消化,易導致胃病。三是茶中的鞣酸等與食物中的鈣、鐵等礦物質結合成不易消化吸收的結合物,阻礙了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易引起缺鐵性貧血和加重貧血患者的病情,對孕婦或月經過多的婦女也很不適宜。一般情況下,應在進餐一小時后再喝茶。
爽滑肉食,不知不覺患上病
肉食要爽滑,這是與老火靚湯相反的另一極端。即為了肉食嫩滑,將肉、內臟等烹調得七八成熟。未熟透的肉食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①欠熟的肉雖然有的可能口感爽滑些,但味道絕對沒有熟透者鮮美。②難以消化和吸收,易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腸病,人類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已基本上不適應消化吸收生肉了。③未熟透的蛋白質給過敏體質者增加了食物過敏的可能性。④未能殺死肉食內可能攜帶的寄生蟲等病原體,有染病的危險。
鑊氣易致癌
講求“鑊氣”,即認為把炒鍋和油燒得越熱越好,甚至把炒鍋燒得通紅,油燒得冒出火。食用油的沸點較高,當被燒至冒出青煙時,其溫度已達280攝氏度。超高溫使食用油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過氧化物、脂肪雜環化合物等可致癌物質。本來蔬菜是應該旺火快炒以縮短烹調時間,從而減少維生素的損失的,但是焯過的蔬菜,其維生素已喪失了,再怎樣講究“鑊氣”也是白費功夫。而食物中的其他營養成分如淀粉、蛋白質、脂肪等,在超高溫狀態下會變性和產生強烈的致癌物質(如苯并芘等)。另外,烹調時超高溫產生的油煙也是環境污染中不容忽視的污染源之一。
【相關閱讀】
清熱滋補靚湯:苦瓜煲花蟹
高壓鍋煮粥熬湯 營養最少流失
父母營養湯煲出冠軍孫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