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是大連的標志,是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的產品。可是,有太多的消費者并不了解海參,對海參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
在獐子島海參銷售旗艦店,王軍不用動手,打眼一看,就能說出海參的年齡、生長的海域、水分的含量,甚至能發出幾斤幾兩水發參,他都心中有數。為了教消費者鑒別海參,他總結了一套“中醫”的方法――望聞問切。
望:刺粗壯而挺拔者為好參
“好的海參主要看刺,很多人說,看看幾排刺就知道是不是好海參,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在大連海域,幾乎全部是4排刺的海參。同樣數量的刺,怎么鑒別呢?”王軍說,“要看刺的質量,野生的海參刺粗壯而挺拔,感覺很有力量。”其實,買海參最應該買的就是它的“年齡”。“海參壽命10年左右,最有營養的是生長了3到5年的,正值壯年。而刺的多少并不能決定海參營養價值的大小。”
“有人認為選海參應該看顏色。這多少有一些道理,海底生長的海參顏色多呈黑褐色。”王軍說,“但是也有不同,由于攝取的食物有差異,所以即使在海底10米范圍內,海參的顏色都不同,顏色決定不出好壞。”
“還有人認為海參的個頭很重要,很多人買海參要買大的,這是大錯特錯的。如果買活海參,個頭當然很重要,個頭大的,形狀圓的海參是好參;如果挑選鹽漬海參,大的就未必是好的。”王軍說,“由于鹽漬海參需要蒸煮加工,那些火候不夠的,當然海參形體就大了,但是一發就露餡了,火候不到的海參根本發不出來,一斤只能發兩斤左右,而好的海參一斤應該發出三四斤的量。因此買海參不要看個頭,要看個數。”
王軍總結出了優質海參標準:個頭整齊均勻,形體完整,肉肥厚,肉刺齊全無缺損;開口端正,膛內無余腸和泥沙;有新鮮光澤。
聞:有鮮美味道者為好參
海鮮的味道主要取決于海水,同樣的海鮮,生長在不同的海域里,味道就會有很大的區別。海參也一樣,不同海域里,海參的味道也有不同。
“那些聞起來有鮮美的海參味道的參吃起來口感也好,因此選擇這樣的海參是正確的。”王軍說,“如果聞著海參有藥品的味道,最好不要買。”王軍說,從個人角度來說,他忌諱買那些泡在水里的海參,“因為我不知道那水是否含有別的成分。”
從海參的氣味上,王軍還能聞到海水距離大陸的距離。“距離大陸近的海域由于海水流通不暢,容易受到污染,海參的味道沒有深海里的新鮮。”
問:問產地還要問年齡
問,就有很多說道了。消費者一張嘴,就知道他懂不懂海參。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今,由于大多數消費者“看不清海參真面目”,所以價格似乎成為左右大家選購的主要因素。
“現在的消費者大多問價格,這一看就是外行。”王軍說,“如今的海參市場什么價格都有,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這里面大有文章。”
他說,問要首先問海參的產地。獐子島漁業要求海參要明確標明詳細產地,產自獐子島海域的海參叫“極品海參”,產自長海縣海域,但非獐子島海域的海參叫 “精品海參”,而產自大連海域,而非長海縣海域的,叫“標準海參”。而大多數商家只籠統地標明“產地大連”。“這中間就有很多學問,消費者在買海參前,需要問明產地。”王軍說。
海參的年齡也是要問的。一般來說,野生海參要3年以后才能長成,而圈養的海參一般兩年就長成了。“海參的年齡決定著海參的尊貴程度。因此,一定要問海參的年齡。
切:會“跳舞”的海參才是好海參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用手感知海參是最直接準確的挑選方法。長期以來,大連人總結了很多用手挑選海參的方法。
“用手摸,首先要判斷海參潮濕不潮濕,有的海參水分嚴重超標,用手一摸就能感覺到。”王軍說,“摸的最大的學問在于手感。好的野生海參手感特別好,有彈性,而那些質量不高的海參摸起來發軟,缺乏彈性。”鹽漬海參的彈性取決于海參的皮質,由于野生海參皮厚,因此富有彈性。
據說,早在二三十年前,獐子島人檢驗海參質量的方法就是把海參摔到水泥地上,看它能否彈起來。“會跳舞的海參才是好海參,這是島上人的共識。”
干海參是不會跳舞的,王軍說,選擇干海參的方法就是看它的硬度。“上世紀5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下海參是由國家統一收購的。由于還沒有專業的檢測儀器,那時判斷海參好壞的標準,只能靠祖輩留下來的傳統規矩:三九天,把上凍的干海參像釘子一樣往地里釘,如果釘得住,就算合格。”這個方法,老大連人屢試不爽。
“這些都是多年摸索出的經驗,短時間內,消費者未必能掌握,其實選擇海參,最簡單的方法還是選擇品牌,消費者可以選擇自己信賴的品牌海參,這樣就降低了很大的風險。”王軍表示,目前的海參市場加工工藝不斷翻新,品種繁多,即使像他這樣的老海參人也要不斷研究學習,了解各種工藝下的挑選方法,好在海參消費已經進入品牌時代,這給消費者的選擇提供了一個概念性的選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