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榨西瓜汁、鮮榨橙汁、鮮榨黃瓜汁……這些被人們認為最“新鮮”的飲料,其實也存在著食品安全問題。記者日前為此對廣東省十幾家飯店、咖啡店的鮮榨果汁進行暗訪,結果發現這些公共場所內的果汁機內藏污納垢,部分鮮榨果汁的汁液中還存在大腸菌群超標、霉菌及細菌總數超標等問題。
■店家自制果汁普遍存在 未經生產許可問題重重
家住廣東東莞某鎮的林小姐告訴記者,元旦期間她同男朋友多次到飯店、酒吧等休閑場所消費,每當林小姐飲用了這些地方提供的免費果汁飲料后,她總要肚子疼好一陣兒。但最后由于病因難尋、證據不足,所以投訴的事情只有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林小姐的經歷給廣大消費者提了個醒:慎重飲用賓館、飯店、娛樂場等自制的“新鮮果汁”。
隨后記者就林小姐提供的新聞線索暗訪了該鎮的一些酒店、酒吧、沐足城等消費場所,發現他們在沒有任何衛生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擅自制作、銷售果汁飲品的現象非常普遍。
記者發現,自制果汁主要面對的消費者是上班的白領、公司老板等高收入人群,他們聚集的地點集中在中西餐餐廳、咖啡屋、面包坊等中高檔餐飲單位。自制飲品的原料主要是蘋果、梨、橙、西瓜等水果。在這些餐廳里,菜單上標注最多的飲料也就是果汁了,記者看到一些菜單上寫著:現榨果汁——鮮橙汁、鮮西瓜汁、鮮玫瑰蘋果汁、浪漫香梨汁等,價格在每懷10到20元不等。記者觀察每杯果汁的容量大概有500ml左右,顏色鮮艷味道香醇,記者心想,如果是純果汁這價格還算合理,但從餐廳服務員端上來果汁的濃度看,這果汁肯定是兌過水的,如果餐廳的這一舉動可以理解為經營者為了經濟利益而蒙騙顧客、降低成本的話,那么生產者在不具備食品安全衛生許可的條件下生產果汁,這問題可就嚴重多了。
記者還發現,這些餐飲單位制作果汁的“設備”多是小型果汁壓榨機,制作果汁的“生產車間”就設在餐廳大堂的一個玻璃櫥窗內,櫥窗上面還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水果,廣告宣傳語的文字設計的頗為精辟,不是“新鮮”“現榨”就是“超爽”“營養”。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在商家使出渾身解數吸引顧客消費果汁飲料的同時,卻不讓消費者了解其“生產制造”的流程,當記者提出參觀果汁的“生產”過程時,迅速被服務生以“商業秘密”婉言拒絕。
記者不禁要問:難到現榨的果汁冠以“新鮮”之名就能保證其安全性?要知道使用“新鮮”二字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包括水果的原材料是否新鮮?制作的過程是否規范?榨汁機是否經常消毒清洗?制作果汁的場所是否經過衛生部門監管和認證……
從事IT制造業的小劉告訴記者:“沐足城里的飲料根本就不能喝。我有一次問服務生要了一杯西瓜汁,嘗了一口發現這西瓜汁已經變酸!”
■制造果汁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缺乏監管構成飲食安全隱患
在東莞,某外企負責宣傳工作的湛先生告訴記者,有一次單位請員工到一家三星級酒店吃飯,餐前有服務生拿著裝有玉米汁的玻璃瓶詢問大家要不要品嘗鮮榨玉米汁,大家心想反正是免費飲料,就每人點了一杯,可最后由于品嘗到玉米汁的味道略帶苦澀,結果大家都把這免費的飲料給倒掉了。
據記者調查,目前已有專門從事自制飲料的行業和組織生產果汁,他們專門瞄準酒店、酒吧等高消費人群進行銷售,然后銷售所得與酒店平分。通過暗訪記者還發現,這些所謂的自制飲料不但價格高,而且質量難以保證。
從事飲料加工的一位知情者透露,從2004年開始就有人專門生產自制飲料了,并主要集中在高檔酒吧銷售,平均一杯的售價都在140元~200元之間,所得利潤與酒吧平分。該知情者說:“我們的手續都由酒店負責,我負責的是玉米榨汁,這玉米汁可不像橘汁、蘋果汁可以用干果粉勾兌,要知道這玉米是越新鮮的越好,當然實在沒有新鮮的也不要緊,用陳舊玉米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加一些糖精、香精或牛奶等輔助原料,做出的玉米汁同樣可以與新鮮玉米汁媲美!”
有專家介紹說,飲用勾兌后的飲料對人體非常有害,像牛奶與酸性飲料勾兌后,很容易使蛋白質在胃中凝結成塊,影響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如果玉米浸泡時間過久,原料極易發生變質并發酵成酒精,加工過的玉米汁兌加牛奶和添加劑后,人們一旦飲用這樣生產出來的玉米汁,出現惡心、腹瀉等現象就不足為奇了。沒有齊全的營業證件,制作過程也沒有規范可言,生產果汁制品全部是添加輔助原料,有時這原料還不能保證其新鮮,如此自制的果汁飲料竟然成為一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采訪中記者聽到許多消費者呼吁,自制果汁飲料的餐飲單位必須規范經營,監管部門必須加大監管力度,否則吃虧的永遠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