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部為害癥狀:
此病最明顯的特征是在葉片上形成大形的梭狀病斑。病斑初期為綠色小斑點,幾天之后病斑沿葉脈迅速擴大。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組織內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種子也能帶少量病菌。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經10-14天左右在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并借雨水、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了與玉米品種抗病能力有關外,還與當時的環境條件關系密切,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利于病害發展。連續幾天氣溫高于25℃或低于15℃且相對濕度小于60%,病害的發展就受到抑制。
在春玉米區,從拔節到抽穗期間,氣溫適宜,又遇連續陰雨天,病害發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低洼地、密度過大、連作地易發病。
防治方法:
1、應選用適合當地栽培高產又抗病的玉米品種;
2、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
3、不同玉米品種合理搭配,防止單一種植;
4、實行合理輪作,發生嚴重病害的玉米地塊,可種植甘薯、大豆等作物;
5、做好中耕除草培土,摘除基部2—3片葉;降低田間濕度;
6。收獲后清潔田園;
7、藥劑防治:
(1)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2)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3)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4)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隔10天噴一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