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急性型病斑:有暗綠色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葉片兩面都產生褐色霉層,條件不適應發病時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葉上產生暗綠色小斑,漸擴大為梭形斑,常有延伸褐色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外有淡黃色暈圈,葉背有灰色霉層,病斑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
白點型病斑:感病嫩葉有白色近圓形小斑,不產生孢子,氣候條件利其擴展時,轉為急性型病斑。
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擴展后使穗頸部變褐,也造成枯白穗。發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
節瘟:稻節上有褐色小點,后漸繞節擴展,使病部變黑,易折斷。發生早形成枯白穗。僅在一側發生造成莖稈彎曲。
苗瘟:病苗基部灰黑,上部變褐,卷縮而死,濕度較大病部有灰黑色霉層。
褐點型病斑:高抗品種或老葉上產生針尖大小褐點,只產生于葉脈間,較少產孢,葉舌、葉耳、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
發生規律:
稻瘟病發生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到稻株上,萌發侵入寄主向鄰近細胞擴展發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適溫高濕,有雨、霧、露存在條件下有利于發病。菌絲生長溫度范圍8-37℃,最適溫度26-28℃。孢子形成溫度在10-35℃、濕度90%以上最適合。孢子萌發需有水存在并持續6-8小時。適宜溫度才能形成附著胞并產生侵入絲,穿透稻株表皮,在細胞間蔓延攝取養分。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條件,病情擴展迅速。偏施過施氮肥有利發病。放水早或長期深灌根系發育差,抗病力弱發病重。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 (圖為稻瘟病 稻苗葉瘟癥狀) 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種植2-3個適合當地抗病品種。
2、無病田留種,處理病稻草,消滅菌源。
3、按水稻需肥規律,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后期做到干濕交替,促進稻葉老熟,增強抗病力。
4、種子處理:用強氯精、使百克消毒。用法用量參照說明書。
5、抓住關鍵時期,適時用藥。早抓葉瘟,狠治穗瘟。
6、藥物防治及藥名:
(1)20%三環唑(克瘟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2)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1000倍液。
(3)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40%克瘟散乳劑1000倍液。
(6)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用法:噴霧。葉瘟要連防2-3次。時間:發病初期,穗瘟要著重在抽穗期進行保護,特別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齊穗期是防治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