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亦稱包蟲病,是由數種棘球絳蟲的幼蟲——棘球蚴寄生于綿羊、山羊、馬、豬、駱駝及人的肝、肺等臟器組織中所引起的一種嚴重的人獸共患疾病。其成蟲則寄生于犬、狼、豺、狐和獅、虎、豹等食肉獸小腸內。該病在我國分布較廣,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安全,給畜牧業發展造成嚴重的損失。
[病 原]
羊的棘球蚴病主要由細粒棘球絳蟲之幼蟲——細粒棘球蚴所致。
細較棘球蚴 呈多種多樣的囊泡狀,大小可由黃豆粒大至人頭大,囊內充滿液體。棘球蚴的囊體由兩層構成,外層為角皮層,內為胚層(生發層)。胚層上生長著許多原頭蚴。胚層還可向囊內生長出許多有小蒂連接或空泡化的生發囊。生發囊常脫落懸浮于棘球液中。生發囊較小,內壁也可生長出數量不等的原頭蚴。棘球蚴的胚層或生發囊可在母囊內轉化為子
囊。子囊和母囊結構相似,同樣產生原頭蚴和生發囊。此外,子囊還可產生外囊。這樣,在1個發育良好的棘球蚴內所產生的原頭蚴可多達200萬個。游離于囊液內的子囊和頭節,肉眼看像砂粒,稱為棘球蚴砂或包囊砂。子囊、頭節及胚層組織碎片如脫離母囊被逸散到各臟器組織中,都可能發育為獨立的棘球蚴。有的胚層不一定長出原頭蚴。無原頭蚴的囊叫做不育囊,不育囊亦可長得很大。據統計,不育囊牛為90%,豬為20%,綿羊僅為8%。這表明綿羊是棘球蚴最適宜的宿主。
細粒棘球絳蟲 蟲體很小,全長2~7毫米,由1個頭節和3~4個節片組成。頭節寬0.3毫米,有4個吸盤和頂突。頂突上有兩排小鉤,共28~50個。成熟節片內包含雌雄生殖器官,睪丸32~80個,并有捻轉狀的輸精管,梨狀的雄莖囊和蹄鐵形的卵巢,以及梅氏腺、卵黃腺和陰道。孕卵節
片的子宮有12~15個側支育囊,內充滿400~800個蟲卵。蟲卵長32~36微米,外被1層輻射線條狀的胚膜,內含六鉤蚴。
[診斷要點]
臨床癥狀 輕度感染和感染初期通常無明顯癥狀;嚴重感染的羊,被毛逆立,時常脫毛,肥育不良,消瘦。肺部感染時有明顯的咳嗽;咳后往往臥地,不愿起立。
剖檢變化 剖檢病變主要表現在蟲體經常寄生的肝臟和肺臟。并見肝肺表面凹凸不平,重量增大,表面可見數量不等的棘球蚴囊泡突起;肝肺實質中亦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棘球蚴包囊。棘球蚴內含有大量液體,除不育囊外,液體沉淀后,即可見大量的包囊砂。有時棘球蚴發生鈣化和化膿。此外,有時在脾、腎、腦、脊椎管、肌肉、皮下亦可發現棘球蚴。
實驗室可用X光和超聲波檢查確診,但一般多用于人的手術定位。而家畜的生前診斷較為困難,可采用皮內變態反應法。在有條件的地區,用新鮮棘球蚴囊液,按1比10000加入硫柳汞,置冰箱過夜,使頭節和生發囊沉淀后,通過無菌手續過濾,得到不含原頭蚴的囊液抗原。診斷時,取抗原0.1~0.2毫升,在頸部剪毛消毒后的皮膚上做皮內注射。注射后5~15分鐘,如注射局部出現直徑0.5~2.0厘米的腫脹或水腫紅斑即為陽性。這種方法要求用等量的生理鹽水在對側相應部位皮內注射做對照,以資鑒別。此法因與其他絳蟲蚴可表現交叉反應,故僅有70%的準確率。此外,有應用間接血凝反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診斷的報道,但均處實驗階段,尚未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中。
[防治措施]
進行綜合性防治是杜絕該病傳播和發生的主要途徑。
治療 棘球蚴尚無有效療法。手術摘除棘球蚴或切除被感染的器官雖可靠、有效,但應用于家畜的治療則甚少。
預防 患棘球蚴病畜的臟器一律進行深埋或燒毀,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獸吃入;做好飼料、飲水及圈舍的清潔衛生工作,防止被犬糞污染;驅除犬的絳蟲,要求每個季度進行1次。
驅蟲藥用氫溴酸檳榔堿時,劑量按每千克體重1~4毫克,絕食12~18小時后,口服。也可選用吡喹酮,劑量按每千克體重5~10毫克,口服。服藥后,犬應拴留1晝夜,并將所排出的糞便及墊草等全部燒毀或深埋處理,以防病原擴散傳播。